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成都持续构筑人才发展价值生态
成都用心成就人才,开展市级人才计划接续扶持行动,帮助初创企业打通“PI—IP—IPO”创新成长链,累计助推37家人才企业上市。成都民营航天企业国星宇航创业以来,共获得市级重大人才计划860万元资金资助,助力企业2024年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实施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的“星算计划”,今年企业将在香港上市。国星宇航“80后”首席技术官赵宏杰博士感慨,“开放包容的成都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这一良好氛围激励我和团队面向星辰大海解锁‘宇宙盲盒’。”
构建精细人才政策体系
以百分之百的诚意吸引集聚人才
去年,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唐安华成为成都高新区首批自主认定的成都市C类高层次人才之一,“公司提交了自主认定申请后,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对我们产业一线技术职工来说,自主认定机制是很好的机会和鼓励。”
唐安华是一名从传统技术蓝领成长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典型代表,牵头的工厂数字化项目,解决了现场系统集成、高可靠性等70多个技术难题,实现制造过程中智能质量检测100%质量可靠。
机制活、政策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成都坚持树牢“大人才观”,不拘一格、不问出处评价使用人才,是不是人才由用人主体说了算,只要有突出的实绩贡献都能被发现掌握、被礼遇支持。
当前,成都正以“100%的支持”引育顶尖人才,实施顶尖人才及后备人选引育专项,依托校院企地人才工作协同发展联席机制,联动“省、市、区(市)县和重点用人单位”,为重点引育对象“量身定制”事业发展平台和支持保障政策,去年新引育顶尖人才28名。
在人才认定上,成都以“100%的放权”认定“非共识性人才”,明确了233项人才类型,提出“以薪、以岗、以绩、以赛、以投”定才,探索区(市)县、重点用人主体自主认定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共认定150余名没有学历、职称和“帽子”的“非共识性人才”,赋予重点用人主体市级重大人才计划定向支持名额259个。
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先安居后就业”,出台“博士后生活资助”“急需紧缺应届硕士研究生生活补贴”等支持政策……对于青年人才的扶持实现“100%的覆盖”,近三年吸引来蓉留蓉青年人才156万人,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在成都越凡创新科技公司“90后”创始人黄山看来,“成都系列人才政策支持,形成了青年人才聚集效应。”
加大创新成果孵化支持
每年发布应用场景1000个以上
3月28日,2025“蓉漂杯”第三届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开赛,大赛吸引了超1300个“最强大脑”团队角逐,“跨物种肿瘤基因治疗”等6个项目当场“牵手”成都。
活动火热开展的背后,是成都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的工作成效。不仅于此,成都还成立了全国首家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发布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场景机会清单,举办西部巾帼科技创新大赛等转化对接活动,助力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实践,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824亿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温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集聚了一大批创新药企,研发创新氛围浓厚。今年3月,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芦康沙妥珠单抗第二个适应症获批,自此全球首个用于肺癌治疗的TROP2 ADC药物实现了“成都造”。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部负责人看来,新技术、新产品面向的是未来需求,需要持续搭建各类创新场景。
除了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场景,成都也为人才链接技术验证场景。沃飞长空就是受益企业之一,其自主研制的AE200是全国首个获得民航局适航审定受理批复的有人驾驶载人飞行汽车,2024年公司提出希望尽快开展试飞,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积极协调开通低空验证飞行航线,保障完成了全尺寸、全重量、全包线倾转过渡等一系列公开飞行试验的所有项目,AE200预计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后交付用户。
场景“牵线搭桥”,供需精准对接,成都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对此深有体会,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产品下线后公司一直苦于销路不畅。成都大运会期间,执委会向潘锦功递上“橄榄枝”,这款玻璃被运用到运动员下榻酒店,每年能提供48万度绿色电力。潘锦功感慨地说,“成都在企业产业化上非常用心,我很开心我们的产品能够在本地应用推广。”
提供超值人才服务体验
实现零障碍、零距离、零时差
“等一杯咖啡的时间就收到落户成功的通知,必须为成都的高效率点个赞。”这是自媒体博主张佳琪分享的人才落户办理体验。
从落户到住房,再到就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都为人才提供了一系列切实保障,致力于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让他们在这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
在人才政策的精准触达上,成都坚持畅享服务“零障碍”,构建起人才立体化服务体系,上线成都市智慧人才服务平台,运用AI大模型开源集成上百项政策和服务资源,仅需选择人才目录1种类型或回答最多7个问题即可匹配超5000种“政策包”,以精准的政策匹配推动直达快享,助力人才成就梦想。
扎根成都十余年,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刘文章对成都的人才服务有着切身感受。他说,“很多时候,成都比我们想得还要早,还要周到,尤其是在创作立项、宣传推广、版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我们全方位的保护与支持。”
再“硬核”的政策,也需要“零距离”的靠前服务。成都布局建设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和4个分中心,在重点高校院所建设39个“蓉漂”引才工作站,产业园区建设人才服务站25个。同时,去年设立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人才服务站,组建工作专班为实验室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
有了完善的立体化人才服务体系,成都对于人才的需求响应可以做到“零时差”。去年,全市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专门组建政企人才服务微信群,京东方科技副总裁秦向东在群里将企业人才诉求敞开来说,没想到迅速得到市级层面的协调和解决。秦向东表示,以前是“有求必应”,现在是“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成都的人才环境越来越适合企业“口味”。在“进解优促”工作中,成都变“企业跑腿”为“上门服务”,累计解决企业人才问题诉求5262件。
今天的成都,正张开双臂喜迎八方英才,竭尽所能成就来蓉留蓉发展的有志之士,用心用力营造更具内涵的城市人才发展价值生态。
一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已然成势!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