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各地2024年人口数据相继出炉。
日前,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年末,当地常住人口2147.4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7.1万人。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仅4座,除成都外,还包括重庆、上海、北京。其中,重庆市常住人口超3000万,上海市常住人口超2400万,北京与成都两地常驻人口均在2200万以内。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未发生较大变动,维持在2200万以内,成都市常住人口则持续增长。增减之间,近年来成都市与北京市之间常住人口差距持续缩小。不过,从中长期来看,两地规划的2035年人口规模上限差别不大,均在2300万上下。
人口连增超20年
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至少自2000年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上涨,已连续上涨超20年。
2019年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超2000万人,较上一年增长近60万人。此后历年增长规模虽有所缩减,但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成都市常住人口分别为2040. 90万人、2094. 70万人、2119.20万人、2126. 80万人及2140.30万人,分别增长59.6万人、53.8万人、24.5万人、7.6万人、13.5万人。
2024年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再度增加7.1万人,达到2147.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3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8%,比上年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
此外,成都市户籍人口数也连续增长,自1999年超1000万人后,至少已连续增长超20年。
2019年,成都市“人才新政”累计吸引超过33万本科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落户。此后历年,在“人才新政”及其他因素吸引下,成都市户籍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20—2023年,成都市户籍人口分别增长19.63万人、36.5万人、15.4万人、26.7万人。
2024年年末,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623.6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25.3万人。
“成都一直是我国西部地区货物集散、人口集聚效应较强的一座城市,未来集聚人口潜力仍较大。”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近年来成都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与其自然条件、城市文化、宜居城市建设及引才政策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成都市发展势头较好,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吸引力随之增强。”陈耀表示,虽地处内陆,但成都的城市文化较为包容,较早破除了内陆意识,叠加当地公共服务品质提升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对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吸引力较强。
此外,陈耀表示,近年来成都市发展空间持续拓展,产业、人口格局随之优化,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较好圈层效应。
“无论是从自然条件还是各项资源禀赋来看,成都市都比较适合同心圈层式发展。”陈耀表示,从各圈层定位及发展方式来看,未来成都市中心城区可持续提升发展品质,中间圈层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周边区县则更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
追赶第三城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城市有4座,包括重庆、上海、北京、成都。
从常住人口规模来看,上述4座城市中,重庆市以超3000万人居首,上海市近年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在2400万以上。2024年年末,重庆、上海常住人口分别为3190.47万、2480.26万。
北京市及成都市近年常住人口均在2200万以内。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仍领先成都市。
2016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已接近2200万人,为2195.4万人。此后数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均维持在2200万人以内,且2020年以来已降至2190万人以下。
数据显示,2019—202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分别为2190.1万人、2189.0万人、2188.6万人、2184.3万人、2185.8万人,人口增减数分别为-1.6万人、-1.1万人、-0.4万人、-4.3万人、1.5万人。
对比连年较大幅度增长的成都,北京市近年来常住人口变动不大。在此背景下,两地间常住人口差距正逐渐缩小。
2019—2023年,成都与北京之间常住人口差距持续缩小,分别为149.2万人、94.3万人、69.4万人、57.5万人、45.5万人。
2024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3.2万人,比上年年末减少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926.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8.2%。
一增一减间,2024年年末,成都市与北京市之间常住人口差距进一步缩减至40万以内,为35.8万人。
“城市规模较小,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相反规模较大也容易形成大城市病,通勤、环境、房价等一系列问题就随之出现。”陈耀表示,一座城市集聚人口的规模取决于多项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配套等,整体来看,城市人口规模上限应以避免出现大城市病为准。
“从当前交通条件及各地城市规划实践等方面来看,一座城市常住人口上限应在2400万左右。”陈耀表示,从理论上讲,在自然承载力及发展空间等允许的前提下,城市人口上限是动态发展的,整体应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为发展标准,避免集聚经济走向集聚不经济。
“天花板”接近
实际上,从中长期来看,成都市与北京市常住人口“天花板”较为接近。相比之下,人口与城市发展如何相互促进,较之谁为人口第三城更为重要。
在此前2016—2035年城市总规中,北京市曾表示,要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成都市也表示,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2350万人以内,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400万人以内。按照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上浮20%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对比来看,至少到203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会长期维持在2300万人以内,成都市则将严格控制在2350万人以内,两地常住人口“天花板”相差50万人。
同时,两地确定人口规模上限均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
“淡水资源是城市规模的一个硬指标。”陈耀表示,城市其实多依水而兴,贸易、人口聚集往往是先在水源地附近开展,后续城市也往往沿水扩张。目前来看,部分北方及沿海城市淡水资源尤为缺乏,城市发展规模因此受限。
严控人口规模前提下,如何优化人口布局,使得城市发展与人们安居乐业相互促进,是各地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人口对城市发展作用很大。一座城市的人口规模多大,往往意味着当地市场规模就有多大。”陈耀表示,人口规模增加,城市的消费规模随之增加,消费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就会带动各产业生产端发展,并推动当地业态更加丰富多元。
同时,陈耀也表示,除城市人口总量外,人口结构优化同样重要,通过各类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无疑能为城市创新发展发挥较大支撑作用。
北京市在上述城市总规中就表示,要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同时,要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