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苍苍,闽海泱泱。地处东南的福建,自古以来牧洋为田、与海共生,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沧桑史卷中,以潮为笔,以浪为墨,书写下精彩绝伦的“蔚蓝篇章”。“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海洋品格,世代流淌于闽人血脉,浸润于广袤土地,也缭绕于岁月斑驳的坊巷,成为贞尧仔的《海上三坊七巷》中海洋人文景观的浓郁底色。
作为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一张隽永的名片。人们熟悉的三坊七巷,有“紫藤深巷月,香草对门秋”的诗意风雅,有“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的烟火蒸腾,也有“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的人杰地灵,却唯独少有与浩瀚沧海相关的记忆,这显然与福州这座向海之城的内质不相吻合。因此,《海上三坊七巷》以独具历史穿透性、现实洞察性和趋势前瞻性的眼光,以及纵横历史与现实开阖、交错人事与物象曲折的笔力,对“三坊七巷形出水中,神在海上”海洋人文景观的立体建构,无疑开拓了宏阔而深远的崭新格局。
“坊巷人文”并非新鲜话题,甚至可以说,三坊七巷本就是以荟萃的英杰俊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流芳千载。溯其源头,大多追溯至晋时“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即逃避中原战乱的贵族、士人大规模南迁聚居而成。然而避乱或迁移,都具有一定历史偶然性,而且仅堪还原坊巷格局雏形,很难清晰解释为何其历经岁月变迁与人事代谢,不仅不息不灭反而风华依旧的逻辑必然。因此,《海上三坊七巷》立足“坊巷在城中,城在海滨上”的定位,由福州海洋文化特征出发,探寻坊巷人文风采世代承传、绵延不绝的根源,可谓准确而深刻。全书开篇即定下“福州‘浮’于海,三坊七巷自然在海上”的总基调,一方面,延展历史纵向追索,从援引《三山志》《闽中记》等关于“闽在海中”的记录始,查考至唐、宋、明清以来福州“向海拓城”的渊源,由“安泰河,系唐代罗成的护城河,东西走向。……就像一条长长的脐带,穿过闽江,连通大海”等三坊七巷及其周边形制、方位、舆地特征考察,明确“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其源头活水在于连接江海”;另一方面,开拓文明横向联结,将三坊七巷与茶船古道、海上丝路、马尾船政等海运历史相联系,深入阐释了“自然而然地获取江海双惠的先天优势,为三坊七巷供给不竭的营养源泉”的逻辑理路。在纵横开阖的时空图谱中,准确标识出“三坊七巷血脉长长、人文荟萃”的海洋性特质。
如果说历史的溯源,是为三坊七巷人文景观的“海洋本质”寻找明确根据,那么物象的考察,则为其“海洋特性”提供了更多丰富生动的实证。三坊七巷作为我国现存唯一坊巷格局的老街区,以留存大量独具特色的建筑遗迹而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而作者于线条流畅的门廊墙院和繁丽精美的泥塑彩绘间,敏锐发现了无处不在的海洋元素,如船坞造型的屋顶、鱼鳞形状的瓦片、海洋生物的雕饰等,无一不展现着海滨之域的风情魅力,也更进一步确证了“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海洋精神,已经深深渗透并交融于三坊七巷的人文精神血脉之中。
《易·贲》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人文”,其内涵是文明的价值观念和秩序规范,而其根本核心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这是城市文化生机勃发的泉源与动力。因此,《海上三坊七巷》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坊巷人物书写。但与以往个体研究传记记录不同的是,《海上三坊七巷》以磅礴开阔的海洋精神贯穿历史与现实,塑造的不是单向度的“某个人”甚至“某类人”,而是整个闽都海洋精神群像。正如全书第二章表明的:福地重人。这里的“人”,是筑城建堤、通商兴贸的“开闽圣王”,是疏导河渠、办学兴善的知州,是遍植绿榕造福百姓的郡守,也是著书立说、教化经世的文豪与忠君爱国、济世为民的英才……其实就是“学养高,思维阔,思接千载,一任接着一任干,为万民开太平”的身具海洋精神的闽人代表。
正是以海洋精神为贯通,单独的个体与零散的事象才得以汇通凝聚,在关于八闽传奇的共同书写中,淋漓展现了海洋品格的传承与海洋风采的濡染。如写到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时,除了溯其家学教养,阐明林公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的修身立德之根源之外,作者还特别演绎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借林则徐与左宗棠惺惺相惜的知交往来,将后来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期间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等重要方针,以及整顿水师、主理船政、数顾沈宅力荐沈葆桢等重大历史事件一一串联。这种以人物参照性、交互性的谱系化建构方式,在书中俯拾即是。如书写林觉民时,虽围绕大众熟悉的《与妻书》展开,但并非聚焦于一人高光,而是聚合了仗义豪爽的刘元栋、奋勇坚韧作“禀父书”的方声洞、文弱却志坚的陈与燊等所有志士的光彩,在既有独立个体的深刻透视又有彼此互动的多维表现中,达到了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具有艺术审美、既立足宏阔背景又贴近幽微人心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海洋为视角的深广与细致,使作者不仅仰头观览辉煌壮阔的历史浩宇,也俯首烟火葳蕤的现实人间,以细腻的笔触深入体贴被时间洪流翻卷疏离的角落。所以,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豪杰之外,本书还特别关注并着墨于不少奋楫搏浪的时代弄潮儿,如潜心缫丝研究开拓丝绸贸易的儒商尤贤模、做大做强电气民族工业的企业家族“电光刘”,以及坚持地方美食传承的“鱼丸二”刘二俤、致力非遗技艺创新的工艺大师沈绍安和曾明精,等等。与纵马迎风、衣襟猎猎的英雄豪杰相比,他们也许只是历史江海中的“平凡人物”,未必都有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叱咤风云的雄才大略,但他们默默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探索,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于无声处起惊雷,于平凡中铸就非凡,共同凝聚成不容小觑的强大力量。这种坚韧不拔、勇于突破的精神,不正是维新图强的海洋气魄的鲜明体现?这种以绵绵不绝的澹澹浪涛,翻涌汇聚滔天洪波的景象,不正是海纳百川的海洋胸襟的最佳诠释?
浮天沧海远,碧波倾万里。海洋精神既有宽广的辽阔气度与蓬勃的热烈神采,也有雄浑的壮丽风姿。《海上三坊七巷》不仅写人物、讲故事,还抒情感、明义理,考验的不只是作者的视野格局,也包括审美修养和文艺素质。特别当面对三坊七巷这样一个广为人们熟悉的对象,如何引经据典而不落于“掉书袋”的窠臼,达到尊重历史而不拘泥故旧,立足现实而又有所前瞻,显然绝非易事。《海上三坊七巷》巧妙地采取文史互通的手法,取材经典而恰当发挥想象,考据严谨而融注优美审美,达到了“文史交融,政学两通”的良好效果。在作者看来,“历史”绝非史书卷帙中的生硬记录,也不是资料档案里的刻板陈列,而是生动的人与事的聚合,是鲜活的喜乐与悲苦的交融。因此,《海上三坊七巷》表现人物或故事,与其说在讲述,不如说在演绎,演绎烽火烟尘中的人情冷暖与事象代谢,演绎这条古老街巷岁月经年中,真切而饱满的温度、厚度与深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往往随史赋诗,不仅为历史阐释作注脚,也为情感抒发展情怀,如开篇即作《坊巷礼赞》等,辞采平实,韵律优美。此外,全书的语言风格简洁而不贫乏,稳健却富有力量,常以短句独成段落,再引出后续论述或阐释,营造造句干练、重音密集的节奏强度,使阅读紧凑、引人入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回顾历史或者梳理流脉,并非只是单纯为了追忆或缅怀,更是为了探求演进的逻辑与规律,获得对于当下现实乃至未来发展的启迪与昭示。全书最后落脚于“坊巷春天”也正是此意。从尘土飞扬的历史中一路走来,是新时代三坊七巷古今交融、新老互生的崭新气象。修旧如新的格局改造、品牌打造的景观更新、多元共享的业态组合,都是古老城市存量优化的转型升级,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做足了生态、数字、海洋大文章”的新理念和新践行。
一座城市的景观缤纷繁杂,有布局、建筑、装饰等物质符号构成的“器物”层面,也有更深层的由艺术、人文等精神空间形成的“精神”面向,而后者往往以更深入的情感脉络与心灵图景的特征,而成为一座城市“调性”的核心。《海上三坊七巷》中的三坊七巷,虽然只是一个代表性缩影,却因作者深入地挖掘与立体地展示,不仅淋漓展现了福州这座城市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海洋性”调性,更生动体现了华夏民族经略海洋的风采,正如论者所说,“现代中国的历史风云在这一块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它始终回荡着国魂文脉、人文思想、亲民爱国的先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潮起东南风正劲,风韵坊巷启新航,粉墙黛瓦终将在时光荏苒中渐次褪色,但卓绝勇毅的精神品格却可以跨越山海,世代承传。衷心期待,我省涌现出更多像《海上三坊七巷》这样用心用情的优秀创作,挖掘“海滨邹鲁”的丰富文化遗产,开拓更多元文艺、文创、文旅等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将蔚蓝深海打造为福建亮丽的名片,焕发新时代光彩。
上一篇:泉州 厚养薄葬入人心
下一篇:以科技为钥,打开“石”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