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东哲
近两年来,我市各地文化馆的公益课程频频出现“一课难求”的火爆现象。这些课程涵盖体育、书画、手工、艺术、器乐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学员争相报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道亮丽风景。市文化馆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民艺术学堂”公益培训共开展1048场次,累计服务4万人次,同比增长55.8%。
文化馆课程的火爆,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深度融合,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从“普惠供给”向“精准提质”转型的生动体现。
首先是文化认同的觉醒。在国潮赋能的背景下,年轻一代通过新媒体平台接触婺剧等传统技艺后,产生了深度体验需求。而文化馆的课程恰好填补了看热闹与专业化之间的空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次是服务模式的创新。衢州依托“浙里文化圈”数字化平台,实现课程线上预约、活动评价等功能,将文化服务延伸至“指尖”,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网络。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让文化资源更加触手可及。
再则是精准供给的优化。文化馆针对不同群体设计的课程体系,让儿童、青少年、老年群体的需求都获得满足,实现了分众化服务。这种精准供给有效破解了“文化饥饿”,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当然,公益课程要扩大优质课程供给、缓解“僧多粥少”的现状,既要知难而上的开拓创新,也需静水深流的长远构建。可以实行线上线下“双轨制”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对精品课程进行全程录制,择优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扩大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力量、盘活社会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