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清晨,阳光透过九师一六四团套彩烙画展览馆雕花木窗的缝隙,洒落在《军垦情系列》作品上。光影斑驳间,一幅白杨树烙画在椴木板上正悄然“生长”。
2月19日,展览馆内静谧而专注,杨新平正沉浸于创作之中。只见他手持温控烙笔,手臂平稳抬起,手腕微微悬空,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胸有成竹的笃定。当笔尖与木板接触的刹那,一缕轻烟袅袅升起,木纹的肌理随即被灼出深浅不一的褐色线条。他身旁的徒弟屏息凝神,专注地看着他以“火”为墨,在木板上勾勒出白杨树遒劲的枝干。
“手腕要稳,温度要准,心里更要有团火。”杨新平轻声叮嘱徒弟。展厅四壁,挂满了200余幅烙画,它们宛如沉默的见证者,静静记录着这位兵团职工30余年来与火共舞的岁月。
杨新平的烙画之旅,始于遥远的河南老家。年幼的他,曾见过走村串巷的老艺人,用烧红的火钩在门板上“嗞啦”划过,焦黑的痕迹瞬间魔术般地化作展翅的喜鹊、怒放的牡丹。火钩与木头相触时的独特韵律,在他心中敲响了最初的节奏。
“那时候觉得,这比过年放鞭炮还神奇。”回忆往昔,杨新平不自觉地用手指在桌面上描摹。老艺人用火钩作画的场景,如同一粒深埋心底的种子,在他心中蛰伏了20年。
1991年工作后,杨新平在连队的白杨林劳作时,总会忍不住抚摸那些深浅交错的树皮纹路。一天收工路上,他捡起半截枯枝,童年见过的火钩画场景突然浮现——或许,这些深深浅浅的树纹里,也藏着可以燃烧的故事。
30多年来,杨新平在烙画领域不断探索、潜心钻研,对工艺和技法进行了多次试验与大胆革新。他在有机颜料调色技艺上深入研究,赋予烙画丰富色彩,使其作品既有西方油画的写实感,又具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感,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杨新平也因此成为兵团现代套彩烙画的创始人。
“烙画不能刻板。”他如此解释自己的创新理念。在《军垦情系列》中,女兵的红头巾先用烙铁烫出深浅不同的肌理,再点染朱砂;白杨林的阴影处则巧妙混用烙烫与水墨皴法,既有油画的厚重,又不失国画的空灵。
多年来,他创作了400余幅反映兵团故事的现代套彩烙画作品。其中,《胡杨情系列》荣获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精品奖、兵团首批绿洲文艺奖“荣誉奖”;《军垦记忆系列》入选“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等。
为了让套彩烙画这门独特的技艺得以传承,杨新平常常走进学校,教导孩子们学习烙画。在一六四团小学的美术课上,孩子们围坐在桌前,目光中满是好奇与紧张,小手紧紧地握着烙笔,仿佛握住了通往奇妙艺术世界的钥匙。杨新平蹲在课桌间,手把手教他们控制温度:“烙画就像养小羊羔,劲大了会烫伤,劲小了不出纹。”
13年间,他自费购置的烙画笔堆满了木箱,教授的孩子超过3000人次。在展览馆的“小小传承人”专区,挂着一幅特殊的《小白杨》,稚嫩的线条间烙着“兵团亚克西”。杨新平说,这幅作品最让他感到骄傲。
2024年年底,在九师一六四团,杨新平精心筹备并成功举办了兵团首家“非遗”传承人的拜师仪式。这场意义非凡的仪式上,13名来自不同民族、怀揣绘画梦想的爱好者,满怀着对套彩烙画技艺的热忱,正式拜入杨新平门下,为“非遗”套彩烙画传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夕阳西沉,展览馆的《军垦情》画作浸在暖金色的光晕里,画中女兵肩头的坎土曼反射着微光,仿佛下一秒就会随着垦荒的号角挥向大地。杨新平轻抚早生华发的鬓角,手中的烙笔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如今,64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清晨五点半起床创作的习惯。工作室的墙上钉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他用烙笔烫出的誓言:“只要兵团精神在绽放,这杆烙笔就永远有温度。”
下一篇:不一般的“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