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需要对着镜头说‘12345’,录下有口型的视频,配上由DeepSeek生成的文案,再通过商城的‘小商AI视创’小程序,就能生成一段外语产品介绍视频,整个过程只需要10分钟左右。”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们紧跟AI浪潮,利用DeepSeek大模型玩出了新花样。以前,各种外语是义乌小商户必须面对的难题,现在却可以通过AI“秒学”36国语言,越来越多的商家试水AI技术。
这是DeepSeek崛起为中国外贸业带来的一股新风,而DeepSeek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新标配”,实际只是我国企业积极拥抱“AI+”的一个缩影。
拥抱“AI+”是趋势
在我国,从小商小贩到中企巨头的各个应用层,DeepSeek都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落地,企业积极拥抱“AI+”已是大势所趋。
如据报道,在浙江,就有从港口物流到民航服务,从数字营销到金融投研,多家省属企业密集接入DeepSeek,实现其在多场景多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石油、中石化、百度、腾讯等中企巨头,也纷纷宣布与DeepSeek展开合作。
就在近日,国资委也召开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提出国资央企要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坚定攻关大模型,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推动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以DeepSeek为代表,忽如一夜春风来,AI大模型在短时间内正从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快速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AI+”行动的重要抓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这自然是得益于DeepSeek在技术上的过人之处。DeepSeek在算法优化、计算效率、模型精度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其开源和性价比高的特点,也大幅降低了AI应用的门槛。
但DeepSeek本身的成功,以及当下全社会快速大规模跟进的背后,其实还是技术、环境、需求、生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政策层面看,早在2017年,“人工智能”就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直到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到今天,经过远不止七年的不懈努力,“AI+”才终于瓜熟蒂落。
为什么DeepSeek能出现在今天的中国?正是因为中国付出了长期而巨大的努力营造了DeepSeek成长的土壤。
众所周知,决定AI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是算力、数据和算法三要素。DeepSeek的成功,首先就是建立在中国算力基础建设的快速进展之上。
算力即国力,大模型70%的训练和95%的推理都依托于算力基座,而中国算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也积累了海量数据,为AI训练提供了充足“燃料”。这些都是DeepSeek所离不开的。
而各行各业之所以能够快速跟进,也是因为5G网络普及和算力中心建设为AI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加上高校和产业实践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更有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扶持。
总之,是各种因素叠加之下,才有了今天DeepSeek乃至杭州“六小龙”的异军突起。
从这个角度讲,DeepSeek背后其实是中国在多年努力后为自己赢得的一个AI产业重要战略窗口期,是塑造产业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新机遇。
有组织地引导各行各业和央企融入国家算力布局,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加大AI大模型应用落地力度,也是“AI+”行动的题内应有之义。
应用AI要“守正”
可以说,国内企业拥抱DeepSeek等AI应用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各企业纷纷跟进接入DeepSeek这一现象,反映出企业抓住发展机遇的迫切需求,但同时也引发了对AI应用实效的深入思考。
目前看,无论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接入DeepSeek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提升效率、优化决策和创新服务三个方面;具体到企业,则更着眼于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这些诉求,体现了各主体对新技术赋能作用的期待。
但在接入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数据安全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保护机制;其次是技术依赖风险,要防止过度依赖单一系统;再次是要关注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确保AI应用符合社会价值导向。
比如,正在召开的广州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李学锋就以DeepSeek为例提到了“AI+”应用中存在的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
李学锋代表提及的主要核心挑战包括数据治理难题难以克服;权责界定模糊,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缺乏法律界定协同动力不足等,“同时算法黑箱隐患很多,复杂模型决策过程不可解释,也可能引发公众质疑,老年人、残障人士也容易被智能服务边缘化”。
“AI+”应用的技术依赖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而首先就是要在AI应用中防止主次颠倒,盲目以AI取代人工。
比如,湖南省医保局近日就发布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AI等自动生成处方,“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而在回答用户寻医问药的问题时,DeepSeek也会提示,给出的建议“仅供参考”并“请遵医嘱”。
另一重风险,则来自DeepSeek固有的“AI幻觉”。这其实是当前所有大模型的通病,也就是AI经常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原因可能是源于训练所用数据遭“污染”或者训练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缺陷,也可能是其他未知原因。
在目前“AI幻觉”无法完全克服的情况下,使用AI的同时就需时刻保持警觉,避免过于依赖AI输出内容,勤做多方面验证。
AI应用的“道德盲区”也须关注。AI聪明,但终究是工具,还没发展到进化出类人主观意识阶段,在与人类交流中并不具备道德自觉。
这就导致,AI不但有可能侵犯用户隐私,也可能被用来从事违法行为,其输出的答案也可能存在偏见、歧视等价值观偏差,也不负责提供道德伦理上的正确答案。所以,AI应用也要坚持“守正创新”。
除此之外,企业应用AI还应重视实效评估,避免形式主义倾向,也就是不宜“蜂拥而上”。DeepSeek应用虽然门槛低,但也是有成本的,企业接入前应当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成本效益评估,避免盲目跟风。
在AI应用上,一些企业可能面临投入产出比低、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仓促接入AI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对生产经营也并无助益。
还需警惕的是,如果一些企业把接入AI当作营销噱头,甚至成了在市场上“割韭菜”的工具,这就严重偏离了“AI+”价值创造本质。这不仅影响技术应用实效,还可能扰乱市场秩序,阻碍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归根结底,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也必然会提升我们社会的整体效率,但同时应理性看待相关应用,立足实际需求,坚持守正创新。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当前的AI大模型发展已然百花齐放,并非只有DeepSeek可选。
事实上,也只有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发展需求,而非盲目抱持技术浪漫主义想象,才能实现AI大模型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让“AI+”真正造福于美好社会。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编辑 / 何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