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真正形成合力,就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为土地、人和钱等诸多要素资源,在市场的可自由交易和定价方面提供可感可得的制度保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2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明确指向。
改革再次成为激活“三农”的法宝,在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三块地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基于地、钱、人等关键要素,搭建系统工程,发挥协同效应等,农村改革的基础框架更加清晰。
以改革为基色,这将人们再次拉回到47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契约,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前“三农”问题进入新的历史进程,数字技术、AI技术等带来全新挑战的同时,也为“三农”乃至中国经济社会打开了无限可能性。
改革共识汇聚“三农”,既是对历史的感召,又是向未来招手。与47年前不同的是,当前的改革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鼓励场景,不需再托孤式冒险。
新时代的“三农”改革,首要的突破口就是如何调动自下而上的创造性和活力。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改革才能脚踏实地,才能真正基于问题意识和具象利益,将被束缚的生产要素从传统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推动其感知并适应数字经济和AI革命的新场景。
改革要真正形成合力,就必须基于市场化原则,为土地、人和钱等诸多要素资源,在市场的可自由交易和定价方面提供可感可得的制度保障。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能获得突破,将极大丰富“三农”的收益和受益方式,极大提升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为“三农”带来更多既得资源。
而农村产权确权和受益权明晰,放开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各种束缚,需要给农民更大的自由交易权,要相信农民有能力、有认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唯有农村利益分配能从最具体的农民开始探寻合作博弈最佳解,农村改革才能释放出活力。事实上,47年前的农村改革,就是以自下而上地探寻利益共识开拓出来的。
新时期的农村改革,更需要重视、尊重和依靠这种个体自决。数字经济和AI变革正在对过去传统的农村生产结构形成冲击,集中体现在对个体生产效率的提升、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以及交易成本趋向边际递减。
如移动互联技术使农产品打破地域限制,发达的物流和快递业务,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将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新兴数字技术使任何农业技术的进步,都可以快速普及到农民,一个农民可以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市场交易服务,农产品的定价也从地域定价变成全国统一市场定价等。
更确切地说,数字和AI等技术,正为“三农”提供更多选择,如人们可能不需要大幅调整现有农村生产组织单元,科技赋能就能极大提升现有农业生产力。
这意味着技术助推下,放活各要素资源成为新时代农村改革的灵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地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农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保医保体系。这些基础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完善,将再次在农村形成自下而上的权利觉醒和生产潜能释放,与自上而下的支持新框架体系协同发展、相互助推的良性循环。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放活是农村改革的关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灵魂。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把握好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极大调动自下而上的农村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让农业不再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让农民更有尊严,让城乡不再有鸿沟。
下一篇:晚上睡觉大声讲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