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电器在全国多地的终端线下店纷纷更名“董明珠健康家”,同时多个由格力认证的直播账号也同步更名“董明珠健康家”。连续密集的调整,引发了多方关注与热议。
2月24日,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在接受上海证券报专访时谈到:“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就在谋划‘董明珠健康家’的相关事宜,这是新一轮有准备、有应对的‘突围’。”
据了解,截至2月底,格力电器将完成200家门店的升级,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超过3000家门店的落地。
更多健康生活电器将线下亮相
2024年上半年,格力电器便从产品、渠道、品牌、运营四大维度发布了冰洗生活电器新蓝图。公司实施多元化销售策略,持续在国内各省份设立冰箱、洗衣机和生活电器销售公司,为冰洗生活电器家电市场开拓注入新活力。
2024年5月22日,在格力冰洗生活电器战略暨新品品鉴会活动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首次明确:“从‘好空调’到‘好电器’,格力已实现这一战略转变。”
时隔不到一年后,线下渠道再次发生改变。究其原因,朱磊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延续性的深化,以及不甘落后的自我革命。
“过去几年,格力一直在谋求多元化布局,着力解决格力空调产品‘单极化’的问题。我们更名‘董明珠健康家’,实质上,是在搭建一个更加开放、清晰的平台,以此来改变消费者对格力只卖空调的固有认知。”他说。
朱磊告诉记者,“董明珠健康家”卖的是格力全屋健康产品。“‘董明珠健康家’将不仅是一个线下门店,更是体验与科普中心,我们要向市场展示格力最新的技术,要让消费者体验更加健康的生活电器。格力电器的商标没有改变,‘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决心,更没有改变。”
格力渠道改革的深化与延续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整个市场对‘更名’的反应,冷暖不一。不过,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目的——加速促进新的销售模式的成型与落地。”朱磊说。
事实上,销售模式的创新,一直伴随着格力电器的成长。
1994年,“销冠”出身的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经营部部长,当时就坚决提出并实施“先款后货”模式,直指库存积压、银行追债等问题。第二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增长了600%。
1997年,格力第一家销售公司成立,开创新的营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市场和价格混乱的局面,使空调销售得以快速、有序发展。
2019年以来,格力通过缩减渠道层级、落地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等策略,持续推进渠道改革。受益于更扁平化的渠道模式和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公司生产销量和渠道周转效率得以提升、渠道环节的利润损耗有所减少,给整体毛利率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这一次,我们希望在终端真正破圈,在去年冰洗业务实现突破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同时,我们也已经验证,这次改变正对经销商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朱磊说。
此前,格力电器销售总监卢陆群公开表态,多品类发展推广是格力未来的方向。格力终端建设负责人高杰则说,“董明珠健康家”将通过场景化体验、数据可视化、智能交互服务,重构零售价值链。
“不存在个人IP绑定过强”
“格力电器正逐步从一家制造驱动型企业转型成一家个人IP驱动型企业”“董明珠转移格力资产”……近期,坊间针对“董明珠健康家”有着很多分析。
对此,朱磊进行了系统回应:“其实,‘董明珠’这三个字从2015年开始,已经陆续注册在格力旗下,所以市场对格力以及公司的领导者是存在误读的。我们需要明确——是格力的董明珠,而不是董明珠的格力。”
朱磊表示,无论是“制造驱动”,还是“个人IP驱动”,这些所谓的判断都不准确。
在格力电器实验研发大楼内,从噪声到电磁兼容,从低温采暖设备到冷冻冷藏机组,从机房用制冷设备到高大空间交通枢纽暖通设备……上千个大大小小的专业实验室日夜不停地工作。
当下,格力按照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的要求,已建有16个研究院,共有152个研究所、1411个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电机与控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机器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各1个,同时成为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制冷设备研究评议基地、国家标准验证点(制冷设备节能),标志着格力已建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技术平台。
“创新驱动格力进步的步伐,不会停止。”朱磊说。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