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看病“谁来用、怎么用”很关键,只有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知,并在使用上符合医学规范要求,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类健康。
微博截图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DeepSeek化身“老中医”开药方。记者在DeepSeek上进行了问诊,提出“鼻塞、不通气,但不咳嗽、不流鼻涕”的症状,要求开具中医处方。DeepSeek提出了导致该症状的三种可能性:鼻炎、外感风寒或肺脾气虚,并对此生成了处方建议、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无论是通过分析大量的医疗影像、病历等数据,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还是开展远程检查、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等医疗技术交流,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亦或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患者基因信息、生活方式、病史等多维度数据,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疾病风险评估,人工智能都展现出巨大潜力。目前国内不少医院已宣布接入DeepSeek,甚至有医生打出“高分”评价。
那么,如此厉害的AI医生能不能替代真人医生?实际上,AI相当于一个海量的知识库,虽然能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它不能独立思考和创新,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传统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同一症状可能对应多种证型,需医生主动追问作出判断,而AI仅靠文字难以捕捉细微差异,容易导致误判耽误病情;一些复杂罕见的疾病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病史、症状等多个因素,而AI技术还难以达到人类医生对复杂情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等等。在社交平台,已有不少网友表示,他们针对不同问题使用DeepSeek征询答案时,发现有时确实会出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果使用者不注意甄别判断,就会造成以假乱真的结果。
也因如此,很多地方对“AI看病开方”表现出审慎态度。比如,北京市卫健委曾在2023年出台政策要求医生禁止使用AI生成处方,且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湖南省医保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要求互联网医院须按规定接入省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并进行电子处方流转,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类似的措施并非多虑,而是避免AI被滥用的有效规制。这也意味着,医生在使用DeepSeek等智能工具辅助工作时,必须以严谨的态度,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做出决策,不能盲信AI。作为个人,也应审慎对待这些工具的建议,可将其作为参考而非治病依据。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最明智的选择仍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医疗诊疗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沟通与理解的过程。AI看病“谁来用、怎么用”很关键,只有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知,并在使用上符合医学规范要求,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类健康。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