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一舞让人形机器人逐步从科幻走向现实,引发社会各界对这一产业的广泛关注,相关板块持续看涨。人形机器人涉及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难题,研发与商业化应用落地均需要金融力量的加持,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通过提供定制银行卡或向企业发放贷款等方式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除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之外,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的应用空间也值得探索,此前已有银行试水人形机器人网点对客服务,但目前人形机器人“入职”银行网点仍处于初探阶段,普及背后还面临着技术、数据、隐私等多方面挑战。从赋能到“雇佣”,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银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金融赋能人形机器人
扭秧歌、转手绢……春晚一舞让人形机器人火出圈,相关板块持续看涨。据东方财富网,截至2月24日,人形机器人板块盘中创新高,最高达1542.46,截至收盘回落至1511.82,涨幅达0.55%。
作为人工智能、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涉及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难题,商业化应用的背后离不开金融力量的加持。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通过提供定制银行卡或向企业发放贷款等方式,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例如,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为优必选定制了首张人形机器人联名借记卡,卡面采用人形机器人封面设计,并赋予优必选员工专属的卡片权益;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则为推出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PUDO D9的普渡科技提供了6000万元综合授信审批;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近日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发放贷款,为其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银行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是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加速产业升级。”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银行通过提供定制银行卡、发放贷款等金融服务,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其研发成本,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不过,当前银行主要是基于已有专精特新或科创产品为相关企业提供授信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为相关企业提供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过程中也存在难点。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人形机器人企业多为初创型,资产以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为主,缺乏传统抵押物,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抵押物不足、估值困难等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行业技术更新迅速,市场需求变化快,银行需要不断调整金融支持方案。此外,为满足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需求,银行需创新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然而,这些创新产品可能面临监管政策不完善、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
人形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技术更新快、市场变化大,这对银行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郑磊建议,银行应加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研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此外,还可以与证券、保险等机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研发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
针对人形机器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王鹏指出,银行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需做出合理安排,以满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而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银行还需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
“入职”银行网点初探
在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面对这片“新蓝海”,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
银行网点便是人形机器人在金融领域落地应用的“前哨”。早在去年就已有银行相继试水人形机器人网点对客服务,2024年7月,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在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启用,彼时人形机器人已开展银行大堂业务咨询、业务分流、智慧柜员机个性化操作指南、反欺诈宣传等面向客户的场景训练。2024年10月,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多项关于网点对客服务的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亮相,其中就包括人形机器人,该中心基于相关技术能力和金融大模型,挖掘了人形机器人在展厅讲解、迎宾导流、交易引导以及实物交付等场景服务模式。
虽有银行进行尝试,但当前人形机器人距离正式“上岗”仍有一段距离,这背后涉及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王鹏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仍面临识别精度、交互体验、安全性等方面的挑战,难以满足银行网点的实际需求。同时,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使得银行在推广应用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此外,关于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应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银行在合规性方面存在顾虑。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运用也引发业内对于广泛入驻网点替代现有员工的担忧。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人、人工智能客服等应用,网点员工数量正在逐年减少,2024年上半年,41家A股上市银行共有员工256.01万人,较年初的260.27万人减少4.26万人。
应用前景广阔
人形机器人具有“大脑”“小脑”和“躯干肢体”三大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拟人化程度,随着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的融入,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银行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作为前沿阵地的银行网点或将面临更大变革。
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可以在银行网点担任智能客服,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引导和问题解答等服务。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建议和投资顾问服务。此外,还可以用于银行网点的安防巡检,通过视觉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控环境,提高安全性,并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帮助银行员工提升服务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不过,人形机器人“入职”银行网点并非易事,普及背后需突破技术、数据、隐私等多方面难关。王鹏指出,技术方面,银行需要解决人形机器人的识别精度、交互体验、安全性等问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数据方面,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体系,确保人形机器人能够准确、高效地处理客户信息。隐私方面,银行需要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和滥用。此外,银行还需要关注人形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确保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人形机器人在2025年有望实现量产,这将为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盈利爆发式增长的机会。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出现,为机器人提供了更多智能化指令,加上硬件和材料方面的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进入生活场景”,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提高银行网点的办事效率,当前尚未普及主要是智能化程度不够和生产成本太高,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可以实现量产、成本随之降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从春晚舞台到银行网点,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入我们的生活,但相关难题的攻克尚需时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的深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金融领域开辟更多可能。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