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商报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新技术、新工具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重构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生物育种领域被寄予厚望
据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提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农业要素优化组合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记者表示,在农业新质生产力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对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技术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生物技术的应用使得新品种的选育和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丰富,涵盖生物育种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等,这些技术将有效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对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需要注意的是,自2021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5年提及生物育种技术。记者注意到,这5年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生物育种领域的企业均会出现股价大涨的情况。2月24日,在A股市场上,与生物育种相关的农业板块股票上涨,截至上午10时,秋乐种业、神农科技上涨超8%,康农种业、农发种业等跟涨。
东莞证券称,今年是我国种业振兴行动正式开展的第五年。未来将持续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产业化的落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一方面可以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研发的综合竞争力。
农业科技企业大有可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此前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上处于从研发跟踪、技术追赶、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清醒认识到农业科技国际竞争新形势,把农业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
李国祥表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户手中,推动科技成果生根发芽。“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将新技术和大市场对接,将小农户更快地纳入现代农业体系。
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已提前布局生物育种与数字化技术。比如,大北农累计获得14个玉米及大豆生物安全证书,其性状产品覆盖近60%的转基因玉米审定品种;隆平高科10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
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将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谋深、谋细、谋实。要突破标志性重大成果,把好创新关、应用关、考核关,力争产出更多能够快速落地、服务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