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佳琪
最近,一则小视频在通州火了:一群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打扮成哪吒模样,学着《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小哪吒表演,外摆连腿、里合腿、前扫堂腿、朝天蹬……动作有模有样。视频里表演的正是通州区级非遗——陆辛庄少林武术,至今已经传承300余年。
“武林高手”藏在乡间
走进位于张家湾镇陆辛庄村的武馆,宽敞明亮的训练室里,孩子们的“嘿哈”声此起彼伏,他们身着宽松的运动服,练着劈叉、扔腿、摆腿、旋风脚等动作。年逾古稀的陆辛庄少林武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士忠,一边给孩子们指导动作要领,一边给他们加油鼓劲儿。
武馆里“宝贝”也不少。正对面的墙边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兵器,陆辛庄少林武术中涉及的红缨枪、朴刀、青龙偃月刀、长棍等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别看兵器大而沉,孩子们拿在手里照样能舞得有模有样。
“我给孩子们教的是正宗的少林武术,比如十八趟罗汉拳、十二趟潭脚、青龙偃月刀等等技法,这些都是从我父亲那里传承而来的,我打小儿就在练了。”高士忠很是自信。
1986年,陆辛庄村被命名为“武术之乡”。“这一名号今天说来依旧当之无愧。我们2017年在村里建起了首家武馆,村里娃大多成了我们的学生,现在已经有近40人了。”高士忠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选出6名,趁着这次‘哪吒热’,特地编排了一套动作,模仿哪吒做表演动作,表演地点就选在了张家湾镇的地标通运古桥上。”
村办武馆带动武术热度
陆辛庄少林武术,自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300多年。据史料记载,最初是山东“铁枪将”季潮偕妻辛氏及弟子季三胜落脚该村,继而将技艺流传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能追溯到的最早故事是关于我太爷爷的。他是个农民,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就练武术,一天都不落下。”高士忠向记者谈起自家的武术历史,不过更多记忆还是和父亲高永堂有关。高永堂的曾祖父高洪、祖父高万伶、父亲高术都曾当过本村少林武术的教头。高永堂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也都身手不凡,就连他的小孙子高绍轩拿起大刀也能耍得虎虎生风。
为了让后人不忘本,2002年高永堂把毕生所练的武术套路用毛笔手写成了一本“武功秘籍”,名字叫《陆辛庄简史武术纪录》。在高永堂的努力下,2007年陆辛庄少林武术被列为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后来90岁高龄的父亲去世了,我选择将这一宝贵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下来。”高士忠说。然而,和很多非遗代表性项目一样,陆辛庄少林武术因为练习的人越来越少,也曾面临失传的风险。转折出现在2017年,张家湾镇政府为高士忠引荐了一名习武的年轻人卢永超,两人初次相见,相谈甚欢,很快成了忘年交,高士忠便向小卢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要不要来我们村开一家武馆?帮着带动村子的武术热度。”两人一拍即合,没多久新武馆便办起来了,小卢也成了高士忠的爱徒,并将师父一身的功夫传承了下来。
功夫传承也要讲好故事
陆辛庄少林武术打山东来,卢永超也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打小习武,“80”后的他还有管理武馆的天赋。
“其实,传统武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承和发扬,对此我思考了很多年。要跟时代接轨,我们就应该讲好陆辛庄少林武术的故事,再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去弘扬。”在陆辛庄村经营武馆7年的卢永超逐渐找到了新思路。
最近,卢永超正在筹划编排一出小舞台剧,将陆辛庄少林武术的历史故事充分挖潜、融入剧中。“我们现有的舞台资源已经很丰富了,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走出去,小到节日活动,大到国家级赛事、大型媒体节目,这些大大小小的舞台我们应当好好珍惜。舞台剧故事性很强,好的故事可以让观众牢牢记住,我所希望的就是让观众重新认识陆辛庄的传统武术文化。”
新媒体平台也是重要的抓手,卢永超这次跟着师父编排“哪吒短视频”就是一次尝试,“效果不错,家长、村民、孩子们看了,会对学武术更支持。”
上一篇:中关村医院晋升三级康复医院
下一篇:气候之于人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