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大学特里尔可持续发展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传统草编技艺。陈彬摄/光明图片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近日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战略引领力量,对推动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亟待哲学社会科学给予系统阐释、给出有力应答。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总结好自身发展经验与规律凝练科学思路,为解决好关乎全局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探究应对之策;必须准确把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图景,聚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理化、本土化、体系化阐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以自主知识体系为基础发展中国自主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进而形成中国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高校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显著优势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优势不可替代。
一是基础研究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活水,高校是国家基础研究战略力量的“主力军”,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学科体系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推动着现代知识体系的迭代重构,打破固有边界、促进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瞄准重大前沿问题,集成不同学科的视域方法,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框架和范式,进而推进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合作交流优势。高校是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人才交往、文化交融的窗口,既能联通世界先进的学术理念和成果,又能推动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全球共享与传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3.探索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路径
《纲要》明确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其中,教育领域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全面建成至关重要。高校理应勇担重任、主动作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和根脉,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注重对“两个结合”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进行研究,并贯彻于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的提炼与完善,探索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夯实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引领力量。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必须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科前沿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实践,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独有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塑造功能,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陶铸道德品质,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是强化自主培养。人才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从根源上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和水平。要将新文科建设作为关键抓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推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专业体系升级。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等要求,通过开展新文科特色人才培养项目、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超常规遴选培养机制、探索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文科人才培养等举措,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跃升,推动文科教育理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
三是强化理论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重点在于扎根中国大地、对中国自主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要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以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从中发现新问题、凝练新观点、提出新概念、构建新理论。持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研究思路和实践方法,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时代内涵,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最丰富、最有效的源头活水。
四是强化咨政启民。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治国理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高水平咨政研究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相互促进、双向赋能。近年来,教育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和高校咨政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正是重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的重要体现。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开展负责任、有价值、前瞻性的咨政研究,助力国家应对复杂局面、解决现实问题。要透过智库研究洞察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使高水平智库研究更好服务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从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形成科学完备的知识体系。
五是强化战略传播。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找到与世界各国的共通性、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新话语,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国际传播效能。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解决中国问题上升到解决全球共性问题,为全球知识体系贡献说得出、立得住、传得开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文化交流互鉴中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作者:陈雨露,系南开大学校长)
上一篇:合理使用数智技术,为师生有效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