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校友李微楠的事迹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并获《光明日报》头版报道、“微言教育”专题报道,《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投身西部教育的坚定信念,更彰显了华东师大学子“报效祖国、建功基层”的责任与担当。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扎根乡村教育的校友,聆听他的青春奋斗篇章。
1992年出生的李微楠是云南玉溪人。2010年,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求学,201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华东师大的教育情怀和氛围感染着他,他也一直有回到家乡、回馈家乡的想法。
李微楠毕业照片读研期间,他曾参加乡土建设学社,在暑期赴山西汾阳市进行支教。从那时起,投身西部教育的种子就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毕业求职季,尽管已经拿到在上海就业的机会,他还是毅然选择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云南临沧市大寨中学支教。
李微楠支教期间与学生合影
大寨中学地处中缅边境的偏远山区,距离玉溪老家680公里,需辗转两天车程。学校吃住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李微楠都不以为意,最让他苦恼的,是和学生的沟通与相处。
初到任时,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李微楠面临严峻挑战:课堂纪律松散,学生逃学现象频发,地理课成绩长期垫底。一次外出培训期间,8名学生翻墙离校,令他陷入自我怀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在电话中向父亲诉苦,却得到坚定回应:“这份责任是你选的,山里娃需要好老师引路。”
李微楠教学照片“其实大学教的,并不是教师的技巧,是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上,他自费购买教辅资料,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案例结合,通过绘制地图、模拟旅行等互动形式提升课堂趣味性;同时严格管理班级纪律,逐步建立师生信任。
一年后,他执教的班级地理成绩从“从未及格”跃升至全县第一。教学成效获得认可后,他进一步拓展“第二课堂”:带领40余名学生创办“梦想之声”校园广播站,制作275期节目;发起图书角项目,筹集千余册书籍;联系社会资源资助4名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并为11名贫困生争取“一对一”帮扶。
李微楠与梦想之声广播站学生合影
为深入了解学生,李微楠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全班学生家庭。学生们多为留守儿童,部分孩子周末往返家校需徒步30公里山路;不少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监管,沉迷手机或电视。家访中,他体会到了“熊孩子”光膀子干农活的坚韧,也感受到留守儿童对陪伴的渴望。
李微楠家访
感情,是做老师收获的最宝贵的回报。2019年,两年支教期将满,李微楠主动申请延长一年。“学生要备战中考,我不能中途离开。”三年间,他所带班级成绩显著提升,家长态度从开始的质疑转为信赖。
2020年8月支教结束后,学生们自发与他保持联系,多名学生后来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一名女生考入师范学院,向他报喜并立志“将来要像李老师一样帮助更多孩子”。
李微楠与支教学生毕业合影
结束支教后,李微楠考取中央特岗教师,赴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任教。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引入心智素养课程,组织辩论赛探讨“人生的意义”,课余与学生共同野外科考、跑步锻炼,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名曾因家庭问题行为失范的学生在跟他的对话中写道:“您引着我从人们的白眼里走了出来。我一定好好生活,做个有用的人。”
2023年,李微楠转为建水县在编教师,继续探索乡村教育创新。他利用公益资源开设诗歌课、扩建班级图书角,并率先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李微楠保留的学生书信照片等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最令人开心的是桃李天下。但在乡村,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影响,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兴奋的、满足的感觉,就像浇灌、陪伴着每一棵小树苗发芽、成长,直到成为参天大树。”李微楠至今保留着学生的书信和成绩单,将其视为最珍贵的回报。
如今,李微楠仍坚守在建水县的乡村课堂。曾经的那些不被理解、不被支持和认可所带来的委屈,八年间流过的汗水泪水和苦水,都已迈过去了。
李微楠与现工作学校学生合影黑板前,他写下板书;教室里,他倾听少年的烦恼;山野间,他与学生并肩奔跑。“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胸中有热爱、脚下有力量”,从迷茫的支教新手到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李微楠用八年时光证明:一束微光,足以照亮一片原野;一颗初心,终将唤醒万千梦想。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等
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传播学院
通联 | 王琳
编辑 | 金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