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正月十五。刚拿上筷子,准备和家人吃团圆饭的张凤华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这个来电距离上个来电间隔不到3分钟。
两个电话都是三师的农业技术员打来的,他们给张凤华打来电话都围绕一个主题——耐盐碱油菜的种植应用问题。
今年54岁的张凤华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油菜绿色栽培岗位专家。
眼下,石河子大学还未开学,教师们都处于放假状态,但张凤华的假期如同往年一样,都在围绕油菜种植忙碌着,忙着制定职工群众和技术人员培训方案和内容,忙着落实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南疆开春早,所以三师的农业技术员来电话咨询盐碱地油菜的播种、管理等注意事项。”张凤华说。
作为新疆油菜专家的张凤华除了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假期,分别前往全疆各地适宜种植油菜的区域,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油菜。
近年来,张凤华带领团队通过筛选适应耐盐碱植物的盐碱地,研究实践了南疆盐碱地饲料油菜适生改土种植技术,形成“盐碱地饲料油菜高产种植—饲料加工—养殖产业”模式,以“公司+农户”及“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示范,在三师、一师、十四师及周边乡村进行应用推广。
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尔旺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艾尼·吐孙、奴尔买海提·吐逊等6位农工出资150万元发起成立的。在张凤华带领的石河子大学盐碱地饲料油菜高产种植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该合作社通过种植饲料油菜,解决了牲畜的饲草问题。
合作社挣了钱,又吸纳五十四三连的70户家庭入社,到了年底每户家庭都能领上3000元的分红。这种“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同时,也让家庭实现了增收。
这几年,三师五十四团职工何志坚、翟会民等分别在盐碱地上种植了50亩的饲料油菜,种植全过程由张凤华和团队提供技术指导。
“种植饲料油菜,每亩地新增纯收入400多元。饲料油菜收获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冬小麦或复播油菜,这个种植模式既增加了我们的收入还不影响来年的生产,真是一举两得。”何志坚说。
针对三师及其周边地区枣粮间作小麦收获空闲期,土地、光热资源利用率不高,当地畜牧业冬季饲草匮乏的突出问题,张凤华和团队依托示范基地有着良好的林果种植、畜牧养殖基础的优势,引入耐盐碱优质饲料油菜品种华油杂62号,集成枣粮间作小麦后复播饲用油菜。她和团队还在三师四十二团、岳普湖县建立了枣粮间作小麦后复播饲用油菜示范基地。目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000亩,平均每亩增加收益320元。
十四师一牧场海拔较高。在张凤华的指导下,一牧场每年5月开始播种饲料油菜。
每当油菜花盛开时,随风摇曳的成片花海就成了旅游景点,吸引周边的群众纷纷前来打卡。一牧场的饲料油菜花期从7月可延续到10月初左右,花期过后,饲草油菜花又压成青贮,变身为牲畜的美味佳肴。
饲草油菜不仅解决了一牧场牧工饲草不足的问题,还通过旅游业拉动了当地的三产,促进了牧工增产增收。
近年来,张凤华和团队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进行指导、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共计培训农户和基层技术人员近2000人次,提高了职工群众盐碱地饲料油菜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力。
“今年,我希望通过科技继续提升盐碱地饲料油菜的产量和地力,不断总结完善一套适合新疆盐碱地油菜高产高效种植的路径与技术模式,努力提高新疆盐碱地‘以种适地’技术。让朵朵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为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致富花’,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花’。”张凤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