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图为倪闽景委员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卢湾高级中学,和同学们交流人工智能话题。
才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会用AI帮忙写作业。“老师要求每周写一篇作文,儿子把作文题和需求发给AI,AI立马生成了作文,儿子直接照着抄。”黄女士如是说。
上初二的孩子果断把不会的数学题“扔”给AI。“大部分情况下,AI都能立马给出准确、详细的解答。”目睹此情此景的杨女士表示不知道该表扬孩子还是该批评孩子。
社交平台上,一些家长坦陈:娃的寒假作业的确借助了DeepSeek——“娃的手抄报作业文案完全靠DeepSeek,整合得非常好,拿来就能用”“娃开学前一晚用豆包完成了小四门的思维导图、总结、表格、视频文案等作业”……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业内专家和学者认为,AI给教育带来的真正冲击,是教与学的改变,怎么运用AI来教得更好、学得更好,或许决定今后分水岭。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但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推广,还存在教育资源分散、课程内容滞后、师资力量薄弱、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他将重点关注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落地。
倪闽景给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此前,他在调研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卢湾高级中学开展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活动过程中,有学生提问:“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养成哪些技能或习惯,来培养自己个性化的特点和创造性?”“我的回答是,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点是最重要的。拥有了人工智能,发现就有了工具性的特点。人工智能是发现的工具,而发现需要自己先感兴趣。只有你先感兴趣,才能有投入。”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呢?“优化整合资源、完善创新课程体系、壮大师资队伍……”在1月15日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市政协委员吴蓉瑾围绕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建言是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完成的调研成果。丁勇、何莉、张烨、周瑨、朱锦川、杨燕、倪闽景、吴蓉瑾八位委员,面对当下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希望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紧跟当下AI技术发展的人工智能教学。
2024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鼓励并支持全市中小学(含中职校)、幼儿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但人工智能教育的全面推广目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瓶颈。
黄浦区政协委员丁勇是上海市实验小学信息化课程的授课教师,该学校是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十分重视信息化教育,多年的经验铸就了他的职业情怀,他最早提出相关问题,思考如何用最先进的技术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卢湾一中心小学是上海市首个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吴蓉瑾作为该校校长,她的想法与丁勇不谋而合,“我们一直以来都在研发更适合孩子的人工智能课程,然而困难重重。”
2024年初,黄浦区政协将全国、市、区三级相关行业的政协委员聚集到了一起。2024年上半年,调研小组举办了多次研讨会,并邀请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倪闽景在研讨会上提出了“三连问”:对于此类课程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教育体验是怎么样的?孩子们的学习将来能满足怎样的就业前景?相关委办局、学校、培训机构等各方面的教育网络是否得到有效衔接?
经过一整年的调研,三级政协委员们总结了人工智能教育在全面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例如虽然依据《上海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试行)》开发课程,但尚未形成流程化的内容建设、更新模式,推进缓慢,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人工智能的创新前沿在企业,教育与产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最令倪闽景委员担忧的是,他发现多数教师在传统学科教学经验丰富,但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薄弱。他说:“很多教师缺乏系统培训机会。”
“由政府主导,做好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强化课程内容开发与应用的基础平台建设,保障课程内容的可持续更新;以科研机构助力,开展前沿研究与师资培训;以学校为主体,深化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倪闽景在调研中思考了不少路径。今年,他还将把这些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希望能助推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质量落地。
记者:顾意亮
文字编辑:杨岚
新媒体编辑:盛夏(实习)
审核:李木元
下一篇:刚刚,京东再次重磅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