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民生是国之根本,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近年来,有效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成为各方的共识,并在实践中致力于构建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的格局,努力破解民生难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般来说,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是需要有效调动的主要参与力量。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资金、技术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推动医疗、教育、扶贫等领域的升级改造中大有可为。科技企业开发的智慧医疗系统和在线教育平台,让边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服务;传统企业设立的公益基金会,则在扶贫、救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彰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社会组织是基层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尤其在精准服务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贴近基层的服务方式,能够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社区公益组织在养老服务、儿童关怀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政府资源的重要补充。同时,个人是民生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不可忽视的参与者。近年来,志愿服务、公益捐赠等个人行动在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许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来自各个领域的志愿者投身救援和物资配送等,展现了个体力量的巨大潜能。
虽然各主体具有明显的参与优势,但在参与实践中均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积极补短板。首先,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资源有限,对民生事业的投入缺乏连续性和参与深度。同时,部分企业的公益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容易引发公众对其社会责任动机的质疑。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将企业的力量更好地融入民生建设中。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公共资源支持,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激励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经营战略,并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社会影响力。其次,社会组织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瓶颈。一方面,不少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单一,服务能力受限;另一方面,部分社会组织在管理和运行中缺乏规范化,影响了其公信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和整体效能的发挥。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扶持和能力建设培训,并优化监管体系以提升其公信力。建立多方协作机制,促进社会组织与企业、政府的资源对接与功能互补,推动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参与平台,个人参与的行为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随机性。社会对公益行为的认可体系尚未完善,影响了公众持续参与的动力。应大力培育公益文化,推动公益教育从学校到社区的全覆盖,并搭建更多的参与平台,如志愿者服务体系和公益活动信息平台,让公众更方便地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如积分奖励、服务认证等措施,增强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和认同感。
除此之外,更深层次增进民生福祉还需要从多元主体的协作角度出发,打破多元主体间的资源壁垒,形成系统性合力。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引导、机制建设和科技赋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制度框架。通过设立公共平台,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将企业的资金支持、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个人的参与意愿整合起来,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二是在重大民生项目中引入社会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的联合行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社会组织负责服务实施,个人作为志愿者提供基层支持。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提升民生保障的数字化水平。通过智能化分析平台,实现对民生需求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整,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反馈评估。定期组织跨部门、跨主体的评估会议,审视民生保障项目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优化合作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民生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也能够增强各主体的合作信任和参与意愿。
总之,民生建设不应是“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奏曲”。政府应当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精准施策,着力构建企业主动担当、社会组织密切协同、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参与体系。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上一篇:完善民生建设社会参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