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外滩的海关大楼,也被称作“外滩钟楼”,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每逢整点,它都会敲响外滩钟声。这里,就是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上航局”)的总部,占地面积不大,却在世界疏浚行业里占有颇为重要的一席之地。从秘鲁钱凯湾疏浚项目,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深水港工程,再到波斯湾附近浅海海域,都留下了中交上航局高端装备的足迹。
“‘不出海,就出局’。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而不是设立一个海外业务部而已。”中交上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介绍,该企业现在海外疏浚业务占比约4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采访了中交上航局、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等上海龙头企业,在新一轮技术输出、全球化布局背景下,这些企业势头强劲,加速扩大“出海”产业化规模,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挖泥船“出海”打开市场
在中东地区的浅海海域,蓝色船身、黄色桥架的“新海鲨”轮近期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疏浚吹填施工。这里,是如今企业“出海”的“必争之地”。
“中东市场,是国际疏浚市场的热点市场,客户经费充足,但对疏浚吹填项目的装备、团队以及安全环保等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打开这块市场,就相当于打开了全球最高端的市场。”顾勇说。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领海权益和建设远海岛礁、近海人工岛、临港基地、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大国重器,其设计制造长期被欧洲垄断和技术封锁,自主研制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推进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
“新海鲨”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由中交上航局研发投资并联合黄埔文冲、中船708所设计建造,于2021年12月交付使用,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挖深等性能指标均超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
“新海鲨”轮首战“出海”就选择了中东地区。
“我们的施工时间、小时产量、油耗成本都很有竞争力,就是要去最强的市场‘卷一卷’。”顾勇介绍,“新海鲨”轮将AI技术在高端装备等传统产业领域实现全过程全场景的深度融合应用,“把我们积累的大量疏浚参数,通过AI去提升,寻找出最优的参数组合,以此来提升施工效率”。
去年,“新海鲨”轮第一期工程完工后,中东业主立马又续签了第二期工程,“主要就是想让船继续留在那里施工,生怕被别人‘抢单’要走”。
而在阿联酋的这个项目,是我国首次在中东地区开展人工岛吹填项目,展示出中国装备的高质量履约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新海鲨”轮从关键设备到总装建造的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
“国轮国造”带动产业链升级
记者采访发现,造一艘好的挖泥船,并把它开到世界各地去吹填造岛,除了经济上的收益外,还能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升级——为这艘船提供配件的企业,也在进行科技革新。
据悉,目前中交上航局已经实现疏浚船舶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该公司研制了满足IMO DP2和DP3冗余安全性要求的动力定位控制系统,开展了10米级远海绞吸疏浚船重载柔性钢桩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开展设计重型耙头与多级耙臂系统,开发船体-多级耙臂-耙头-吊放系统多体耦合动力学模拟平台,研制120米级上耙吸挖泥船水下耙臂泵送系统等。目前已经形成具备离岸100公里、100米以上水深作业深度的大规模集群疏浚吹填作业能力。
“早期,我们造船的零配件都是靠国外引进,现在我们的配套设备几乎全部国产化。”顾勇告诉记者,“国轮国造”目标实现的背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疏浚管线是由江苏省扬州市一家民营钢管厂提供,这家企业原本的业务是做海洋石油管线,自从中交上航局拿到第一笔疏浚管线的订单后,市场空间一下子打开。现在,这家企业的疏浚管线还卖给欧洲几家轮船制造企业,其疏浚管线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已逼近头部供应商。此外,上海市金山区一家制作管线外包面膜材料的企业,也是通过给中交上航局的知名大船做配套,打响了名气。
“过去这种材料都是国外高价卖给我们,现在我们的企业自己会做、做得更好,走国际化路线了。”顾勇说,近两年,中交上航局相继完成亚洲最大功率绞吸挖泥船“新海鲨”轮、1.5万方舱容等级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两艘国内最先进的环保多功能铺排船“交通建设九号”“交通建设十号”建造与试航,配备了国内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系统,同时布局2.5万方和3万方舱容等级耙吸挖泥船建造计划,实现超大舱容疏浚船舶设计关键技术。
技术创新助力风电“出海”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以下简称“风电集团”)的中控室大屏幕上,一个个小风电轮机光标在世界地图上转动。地图上的每一个小风电标签,都是上海电气风电“出海”后立下的小标记。
克罗地亚的156MW项目是当前巴尔干地区运行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韩国、越南、印尼等市场也都拿到了订单。公开数据显示,电气风电在2024年海外项目中标量超1GW,覆盖欧洲、东南亚、韩国等区域和国家。目前,该公司的海外业务占整体营收的15%左右。
最近,风电集团正在筹划与韩国晓星集团在韩国建立风电整机组装合资工厂,该项目处于合资谈判阶段,预计最快2026年具备生产能力。来自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数据显示,风电集团2023年在国内风电市场的份额为6%,排名第七位。
“在内部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面对‘不出海,就出局’的现状,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关键要提升能力。”风电集团副总工程师兼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大文说,风电“出海”的关键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全球竞争力。
“如果想把风机设计好,我们必须把风资源了解好。”风电集团工程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顾爽介绍,仅一个“测风”问题,就包含很多门道。在哪里树立测风塔、测风塔如何运作更高效,一切都靠自己研发,每个公司也有各自的技术门槛。
从测风这一步开始,风电集团就要开始用自己研发的系统收集数据了。“通过各种各样自动化手段,来分析这些风资源的数据,再模拟我们的工作。我们可以关注到每个风机的3个叶片,它究竟能感受到什么样的风、风速是多少。”顾爽介绍,仅测风这一个环节,风电集团就要自己开发一套流体仿真系统,目前这套系统可以支持上百个用户同时计算。由此,风电集团自创出一个风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风电集团还提出“竞合模式”,比如,一些产品或配套零部件可以采取“国内研发、测试,海外本地用工”的方式,积极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建立良好的国际口碑。
风电集团同时将行业共同的标准或者共同的话语体系对外输出。比如,该集团9位核心专家全程参与了IEC《漂浮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等8个专家组,涉及风电机组安全设计原则、风电场选址风险评估、风电机组概率设计要求等,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据悉,此项标准为国内首份,填补了风电行业漂浮式海上风机相应设计规范要求的空白,具有行业引领示范作用,体现了电气风电在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设计方面的“硬实力”。
上一篇:苏北小城:满城尽带黄金“甲”
下一篇:我省首批燕赵名师工作室建设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