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你见过金丝猴吗? (?)3: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4: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5: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6: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7:他十分惊讶地说: “ 啊,原来是你! ”(:)8:“ 满招损,谦受益 ” 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 ”) 9:他站起来问: “ 老师, ‘ 有条不紊 ' 的 ‘ 紊 ' 是什么意思? ”(‘’) 10:中国猿人(全名为 “ 中国猿人北京种 ” ,或简称 “ 北京人 ” )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11:“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 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12: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 …… 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13:事业是 干 出来的,不是 吹 出来的.(“.”着重号 )14:鲁迅 ( 1881 — 1936 )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 连接号 )15:《中国大百科全书 · 物理学》(.间隔号 )16:《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17:司马相如 者, 汉蜀郡成都 人也,字 长卿 。
(“”专名号 )。
一、口诀复习法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二、口诀解说与例句1、问号⑴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⑵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例:a.怎么了,你?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⑶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⑷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
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
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3、顿号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例: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这主要是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的配合原则。)
例: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例:a.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
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b.皮之不存,毛将焉(哪里)附。
(《左传》)c.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播音员的播音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把该读去声的字读成上声。
B.成败与自己的想像有着直接的关联。悲观的把自己想像成失败者,这足以使你不能取胜;乐观的把自己想像成胜利者,将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
C.宋朝的林和靖的咏梅名句不少,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诗画无不注重绘声绘色,讲究笔力,风韵,意境等因此,古人曰: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解析:此题A项中的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标注冒号时,不仅要有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需要,而且要有比较大的停顿,而这个句子标注冒号的地方没有较大的停顿,因此不宜用冒号;B项中第二分句是分开的两句话,其内容是并列关系,故使用分号;C项中所引用的两句咏梅诗只是作为作者语言的一部分,句末句号要放在引号外。D项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答案:B2003 辽宁卷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有错的一项是( ) A.记得在我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1987年3月3日。B.他意识到。
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C.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解析:选项B中的句号的使用就不符合要求,因为在单句中,表示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停顿,一般用逗号。
答案:B2004 南京卷 下面材料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处是( ) 在第33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时,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推出了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标识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积蓝色,由“浪花” 、(A)“鸟”、“手”以及“珍珠”(B)的图形组成。
“浪花”象征海洋资源的珍贵,提醒人们与海洋和谐相处 ; (C) “鸟”颈的空白处象征渤海湾,与“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相呼应。各种图案统一在圆形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D)这一哲学思想。
解析:这道题的难度不大,需要判断的标点只有四个,考查的是顿号、分号、引号和书名号的用法。前三个的用法非常规范,唯有D选处是明显的错误,因为这里的“天人合一”既不是书名、篇名,也不是报刊名。
答案:D2004 襄樊卷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B.气质的形成包括“实”和“虚”两个方面。
C.保尔的一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5 D.“把这瓶家乡的水土带在行李箱里,”妈妈说:“它能保佑你一路平安。”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问号、引号、书名号以及引文末标点的用法。A项中尽管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却不是疑问语气,两处问号都应用逗号。
C项“告诉”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道理,而不是这本书,所以不应用书名号,应用引号。D项前后都有引文,中间是人物,说后面不能用冒号,应用逗号。
答案:B2004 深圳卷 她靠着想象和触听觉,是这样向我们描述四季的不同的 春天是花儿香 夏天是是阳儿亮 秋天是叶儿光 冬天是雪儿霜 我们都为她平日里的诙谐、乐观和豁达感到高兴。在她的心中,有一个明亮的、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
请你为第⑥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C. —— 、、、。
D.。 ; ; ; 。
解析:这到题与其他选择题不同的是给空缺处选择正确的答案,解题的方法不应该先去判断选项,而是根据内容先试着给空缺处填标点,再去找合适的选项。题目的关键处是中间三处标点,考查的是顿号、逗号和分号的运用能力,难度并不大。
答案:B [妙题解说] [题一] 问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今天谈的是为什么公务员要学电脑的问题?B.他学的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C.到齐了吗?去冬泳的同学?D.学校领导讨论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学生的视力?[解说] 这是一道专门考查考生对问号的用法掌握程度的试题。问号是用于一句话的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的标号。
使用问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的句子虽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全句是陈述语气,并不表示疑问,句末不能用问号。本题中A、D两项就是这种情况,所以是错的。
2、有的句子是选择性的,虽然包括两项或两项以上,但仍然是一个句子,因此只在句末加问号。所以本题中B项正确。
3、有的句子在问话中含有称呼,不论称呼在前在后,问号一律用在后面,故本题中C项错误。[答案] B [题二]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别太过分以为我们“地大物博吧!” B.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C.“畏惧错误是毁灭进步。”怀特黑德的这句名言蕴涵着丰富的哲理。
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一、口诀复习法1、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二、口诀解说与例句1、问号⑴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⑵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例:a.怎么了,你?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⑶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⑷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
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
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2、感叹号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多美呀,祖国的春天!3、顿号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⑷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4、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例: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5、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6、引号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这主要是引号和其它标点符号的配合原则。)
例: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7、括号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例:a.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
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b.皮之不存,毛将焉(哪里)附。
(《左传》)c.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