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小孤山吸引着无数名流学士。
唐代顾况、宋代陆游、明代刘基、解缙均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苏轼曰:“舟中贾客莫轻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解缙曰:“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革命烈士夏明翰登临此山,极目匡庐倩影,放眼吴楚烟波,不禁引吭高歌,以诗言志:“大孤山下停桡,小孤山下观涛。
热血也如潮涌,时时滚滚滔滔”。 长江绝岛小孤山启秀寺内千百年来供奉的小姑娘娘实际上就是妈祖。
“小姑娘娘”之称来源于小孤山的同音转化。据史料记载,小姑娘娘姓林名默,于建隆元年(960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生。
父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
小姑即为第六女。林默平素急公好义,尤其为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受到人们的尊重。
雍熙四年(987年)当她为救海难而捐躯之后,乡亲们便给她修了一座庙宇奉祀。从此以后,出海的人们传说在狂风恶浪中,常见到有位红衣女子闪现在桅杆上导航,直到化险为夷。
于是,人们就称她为“通灵神女”。这就是地方神祗来保护人间航海安全的最初传说。
也就是妈祖信仰发源的历史背景。至于妈祖信仰何以同地方神发展为全国性的神祗,则有其偶然的因素及历史的原因。
起先是“通灵神女”护航的传说扩展到沿海各地。这一年宋朝派路允迪出使高丽国,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
路允迪在风浪中仿佛看见桅杆上发出一道道红光,过后风浪顿息,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正好船上有一位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说是“通灵神女”搭救。
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复命时就将途中奇遇上奏皇帝。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皇帝下诏赐以“顺济”匾额给妈祖。
这是妈祖神迹第一次由民间传到官府,并得到朝廷的确认、褒嘉。此后几百年间,自南宋高宗始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到清朝,历代皇帝出于种种原因,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
封号由2字累加至46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无以复加。皇帝的褒封,最终树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格愈加崇高。
但在平民百姓心中,则感到太长的封号反而使神和他们在感情上疏远了。于是人们自发地选择了一个对长辈女性的敬称---娘妈(福建方言)。
随着娘妈信仰的发展,娘妈分灵布满世界各地。尤为台湾、澳门、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因而福建湄洲岛的庙宇也就成为了祖庙,何时开始改称娘妈为妈祖也就难以追寻了。北宋时期随着海运的蓬勃发展,小孤山脚下,滩险水急,时有水难发生,故在启秀寺内设行宫,供奉妈祖。
这对现时而言,确实一件让人难以理解和纳闷的事,因为妈祖文化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形成了独特的妈祖教。她与佛教相融合,的确是妈祖教和佛教的一大创新。
小孤山启秀寺历来都是以佛教为实体的庙宇。因而,在此历史的背景之下,小孤山的妈祖文化被淹没,而佛教取代了其教别文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地域名称的原故,更有好事者根据当地的风俗编出种种故事来美化神格。
当地百姓也随之将妈祖称为小姑娘娘。而这种称号又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是难以分开的,“娘娘”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对女性神佛的敬称。
如“送子娘娘、观音娘娘”,何况妈祖救助海难,救难行使时使用的也是一种神功或神术。如此一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娘娘”了。
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宿松县东,长江北岸有一山峰屹立于江边,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
它与长江南岸的“大孤山”(又名“大姑山”)边的“彭郎矶”隔江相望,他们原是一对恩爱夫妻。苏东坡曾作诗云:“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相传,小姑是宿松县一位仙姿绰约,窈窕妩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浔阳人,他是一个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的鱼郎。
有一天,彭郎解衣扎裤,泛舟江上,轻撒银网,打满了一船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收了网,拢了船,搁了桨,正欲起身上岸时,说也凑巧,一抬眼,突然看见正在江边洗衣的小姑,小姑长得秀丽端正,柳眉杏眼,宛若天仙,他惊呆了。小姑见彭郎相貌堂堂,五官整齐,斯斯文文,一表人才,她顿时羞红了脸,心里怦怦直跳,连忙低头洗衣。
彭郎索性把篙一点,把船撑到小姑的旁边,拢了岸,走到小姑身旁,彬彬有礼地问道:“请问小姑家住何处?”小姑见彭郎问得诚恳,便伤心地将父母双亡,孤孤单单的生活对彭郎讲了一遍。彭郎听后,伤心落泪,便将自己形只影单悲惨境遇也对小姑说了一遍,小姑听后,更是涕泪满襟,自古惺惺惜惺惺,天下穷人爱穷人。
从此,他俩心心相印,情长意浓,不久,他俩跪在江边,撮土为香,凭天为媒,依江作证,结成了一对美满夫妻。彭郎和小姑夫妻俩在长江边搭起了两间草房住了下来,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鱼,日落而归;小姑在家纺纱织布,洗衣浆衫。
小夫妻恩恩爱爱,形影不离,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俩把精心积蓄起来的钱,时时分送给周围兄弟姐妹,处处受人夸赞,受人尊敬。
江边有位大姑十分羡慕他们,悔自己年轻时未嫁,如今只落得空自悲伤,有诗为证:小姑去年嫁彭郎,。
小孤山突兀屹立在滚滚长江,被称为长江一奇峰,又叫髻山。
小孤山得名与4孤山一样来自于“孤”,它孤立无依靠,独立成峰。与小孤山构成民间传说的还有它对岸的澎浪矶。
民间传说利用谐音将小孤4和澎浪矶转化为“小姑”、“彭郎”两位青年,两人隔水相望,演绎着一段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 相传,彭郎和小p是彭泽县的一对青梅竹马的青年男女,他们俩彼此倾心,深深:也在心底爱着对方。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一场战争带来的兵灾把这对恋人冲散了。彭郎流落到庐山脚下,以打柴度日,而小姑则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峨眉山出家为尼。
虽然他们分幵了,可是他们俩彼此还牵挂着对方。 彭郎时刻都在打听小姑的下落。
有一天,他砍柴路过一座道观打听到小姑在峨眉山的$址和讯息,于是,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靠乞讨来到了小姑出家的寺庙,终于和小姑见面了。为了躲避严厉的师傅,两个人偷了师f的宝伞逃奔回乡。
可是宝伞刚刚飞到彭泽县境内的长江上空,狠心的师傅恼羞成怒用飞剑把宝伞劈成了两半。 小姑和彭郎随着宝伞一起变成了山峰和石矶,也就是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姑和彭郎被滚滚东去的长江阻隔,咫尺天涯难相会,一对有情人只能隔江相望苦苦厮守。今天,小孤山和澎浪矶仍然在默默对望着,#佛在等待重逢那天的来临。
小孤山上有众多名胜古迹。方圆还不到一里的石山上建有庙宇楼阁十多栋。
楼ib庙宇依山而筑,彼此相连,秩序井然,多而不乱,精巧俊逸,风格独特。民间也有些传说认为小姑就是大姑,彭郎是大姑的夫婿。
据说小姑和大孤山上的大姑都美貌绝伦,因此当船客们经过小孤山谈到小姑时,人们总爱用苏轼的诗歌告诫调笑的游人说:“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
小孤山的历史悠久。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至此刻石记功;秦始皇东巡,勒“中流砥柱”于石上,盛唐时期小孤山的名字正式见于诗人的笔端。小孤山的“孤山”是以其独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为区别江西鄱阳湖的“大孤山”而言。
小孤山山势挺拔,独立江心,北望靠天柱,南观倚匡庐。世人因山形长势犹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故又称为髻山。
世俗又因小孤与小姑同音,逐转小孤为“小姑”相传日久,有好事者将对岸的彭浪矶说成“彭郎”,遂生发出许多小姑与彭郎相爱的美丽传说,更给此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代。
当时中国佛教兴盛,禅宗马祖道(709-788年)云游天下名山,行脚至星子县的龚公山,宿松的灵隐山一带传授佛法,后以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曰“启秀寺”。其弟子“百丈清规”的创始人怀海,世称百丈禅师,于唐德宗时曾到此寺讲法,传下了《禅门规式》。
故《山谱》上有“马祖开山,百丈传规”的记载。相传,唐时山上寺庙很是狭小,内朔一男形神象,姓氏不详,无从考记。
庙在盛唐后,日见荒芜,从顾况的“古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大孤山远小孤出,月照洞庭归客船”的诗句中即可想见当时的概貌。晚唐时,几经兵乱,寺庙一度破毁。
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惠济寺”始祀海神妈祖,即现在所称的小姑娘娘。
据《清一统志》称:“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法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常飞翻海上,专司救助海难。宋、元、明、清时,累著灵迹”。
故宋代在此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她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如此一来,由马祖开山变成了妈祖,像由男形变成女形。
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修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
宝庆二年(1226)江洲守臣厉文翁又在山巅上建“牧羊亭”并筑有石级可登。元代以海运效灵,又对小孤山寺庙略加修葺,赐额“广济”给女神加封“显灵”称为“显灵广济夫人”。
廷佑年间,虞集登此山,见路毁亭荒,即鼓励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此亭。天历年间,又在庙南山门侧立一铁柱,长约三丈有余,系有铁索,让舟人攀援渡险。
石上镌有俞翰书的“海门第一关”,门首重书“启秀寺”三字。明代是小孤山寺庙鼎盛时期,洪武二年(1369)遣良工派官员,对寺庙进行维修和致祭,封女神为“天妃圣母”。
永乐年间,封山神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并遣官司致祭。官致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候。
延搅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庥,尚响“。
为安南兵事,成祖遣成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先后于永乐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永乐七年二月五日两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龚良上山致祭。
弘治时期,邑令陈恪,施溥均对庙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2年)安庆知府叶梦熊予以维修,并刻诗文记述其事,至今尚存。
亭改名“梳妆亭”被誉为天妃圣母梳妆处。二十六年(1547年),因山小庙隘。
敕别建天妃行宫于山西里许处,其砖瓦皆各地所献,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颜曰:“护国寺”,一进九重。
中为“天妃殿”,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制度宏巨,俨若王居。院内有“御碑亭”刻有嘉靖的父亲兴献帝诗一章。
落成后,派官员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经过。顾览神栖式展处,敬重以御题勒石,妆葺庙庭。
珍器尚藏,用充---豆”等语,使小孤山名盛一时,可谓达到顶点。小孤山成为不是五岳的五岳,佛教活动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进入昌盛阶段。后因岁久江坍,护国寺水毁无存,仅有部分碑文、石刻存于山上。
清代对此山庙宇,不断加以修葺。顺治九年(1652年)邑令孟宣兴建小孤山山门和关帝阁。
庙内住持宝慧,经过多年募资,把重楼余庑修制一新。康熙初,知县王民皋,重建“护国寺”于故址东北处,与山上寺庙相互辉映。
五十九年(1720年)诏令天下省州县皆为天妃立庙,加封女神为“天后”。乾隆年间,山上寺庙日渐圮毁,总督高某奏请核准,庙于巳酉(1765年)重建,门首镌有御书“灵昭江屿”,亭由邑国子孙王传璋重修。
五十三年(1788年)又为天后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山僧西照还募砌石阶于山麓,修石级至殿门,以便泊舟登山。
咸丰年间,庙因年久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年),彭玉麟视师江表,与彭友胜等,重修小孤山庙,碑记序云:“本来巾帼,灵爽千秋。
道造无极,威镇中流。水绕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游。
年代已久,古刹云休,修理复旧,抑又何求“。并扩建了外舍,献制了铁香炉,匾对和石刻。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七社集资,增修山寺北处的“护国寺”。后三年又将湮没的御诗碑复制重建。
移置小孤山绝顶梳妆亭后。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龚明道还不断化缘募资。
对山上的庙宇作过多次增建和维修。1949年建国后,政府对山上庙宇和文物石迹实行保护,64年安庆行署派工程队前来,将山上的庙宇亭阁修葺一新,并添置了不少文物。
1967年“**”中横扫“四旧”,山庙。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与汉高祖刘邦在彭城之役后,项羽乘胜进军,在京邑、索亭间(荥阳西、南)同汉高祖又打了一仗,结果被阻於荥阳以东。
双方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刘邦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项羽的实力;项羽找汉刘邦决战,又急攻不下。
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刘邦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汉高帝五年(前二0二),刘邦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
此时,十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又听到汉军在四面唱起了楚歌。
项羽大为吃惊,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唱罢飞身上马,带领八百骑突围南去。
来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只剩二十八人。他想东渡乌江重整旗鼓,又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奋力拼杀一阵,遂横剑自刎而死。
拓展资料: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就是能抵挡一万人的本领),於是从叔父学兵法。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
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据说三潭印月在中秋之夜可看到三十三个月亮,每个石塔有五个洞,总共可印出三十个,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据说最后一个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扩展资料: 三潭印月为中国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6万平方米,又称为小瀛洲。岛南湖上有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塔身球形中空,周身开有五个小圆孔,孔边饰浮雕花纹。
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的界塔,明代重建,演变为景观塔。晴夜塔中点燃的灯烛与月色映照,景色尤美,即“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
诗词 明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钱币 由于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国家将它的形象放在了钱币上。最先是七十年代末的外汇兑换券1元,正面就是翠绿色的三潭印月图案;然后第五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的背面风景也采用了几乎一样的图案——水中的三座石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潭印月。
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围魏救赵: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暗度陈仓:出自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农民起义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进行了为期四年地“楚汉战争”。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自立为关中王。项羽军事力量强大,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自己到了汉中。与刘邦地守地汉中相邻的是章邯。刘邦为了迷惑项羽,防止章邯入侵,把出入汉中的栈道烧毁了。后来,刘邦逐渐强大起来,命韩信为大将,出兵与项羽一决雌雄。为了迷惑敌人,韩信派了一万多人马去修复烧毁多栈道。栈道修复工程艰巨,进展缓慢。章邯料定栈道修复绝非易事,毫无戒备。殊不知韩信多主力已抄小路向陈仓进军,很快攻下咸阳,占领关中。汗腺采用一明一暗、以明掩暗多计谋,取得了夺取关中的重大胜利。
基本上成语都是古代有趣的故事或史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