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中山十八将军来历:
中山镇位于闽西、粤东、赣南的交界处,贯穿武平县的武溪河,就是从中山出境,往南流入韩江,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向来为历代所重视,从唐代开始到北宋,中山一直是镇、场、县治所,历来是古代屯兵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四年,广赣两地寇贼猖獗,抢劫钱粮,并且阻碍广东向朝廷进贡,明太祖朱元璋特令设立武平千户所,先后派遣贾辅(安徽凤阳人)率18位将军和18位副将进驻千户所镇守。当时的千户所就在今天的中山镇。据史料显示,这些士兵来自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数十个地区,这18位将军不仅带来了军队,也带来了各地的方言,于是,在数十种地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中山镇独特的语言军家话。据说当年姑娘要嫁到军中,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会说军家话,否则,就没有做军家媳妇的资格。
当年,朱元璋推行军士屯田政策,被派遣来的36位将领,三分守城,七分垦荒种地,许多人在服完兵役后,就地解甲归田,而这些将领的后人也在中山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这些将领各为一种姓氏,加上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以及此后百年间的移民姓氏,逐渐形成了从清朝至今百家姓氏聚居的小镇。每逢节日或喜庆好事,中山镇各家各户都会在大门口贴上自己的姓氏对联,其内容或励志,或溯源,或光耀祖上的恩德。
传说,明代的中山,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小村,18位将军被派遣到这里时,大家多少有些怨言。为此,朱元璋颁下诏书,特许每位将军带走一样京城的东西,以解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将军们各自挑选了一种能够寄托自己情感的东西来到武平县中山镇。六百余年过去了,完好保存下来的就只有洪家将军带来的宫灯。
中山镇共有9个城门,老城4个,新城4个,中间的是“迎恩门”,也是现在仅存的一个城门。据史料记载,“迎恩门”建于公元1391年,比明朝最早兴建天安门还要早26年,过去,在这座城门上还建有城楼,如今,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只剩下城门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中山百姓镇,这个因为18位将军的驻守而形成的古老小镇,凭借着它的古老、传奇、质朴,成为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中山镇的开发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88年2月,省文物考古普查队来中山进行考古普查,在新城观音岭,石岩岽两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锛等。在些之前还在新城外孙女的猴哥山、溃尾塔脚下,中心岭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
这足可证明中山开发久远。 中山镇古称武溪源。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武平镇。南唐保大四年(964),并南安(今平川)、武平(今中山镇)二镇为武平场,场址在武溪源(今中山镇)。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开场为县,其后县址由武溪源迁平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筑城,设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属福建12个千户所之一,也是全国65个千户所之一。
民国初设武所区。民国29年(1940年)为中山实验乡,此后武所就改称为中山。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属中山区。建国初先后划为第三区、中山区。
1956年4月并入城厢区。1958年4月设中山乡,当年11月改为中山公社。
1984年撤销中山公社,复设中山乡。1990年1月1日改为镇建制,设中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