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春秋假好处多多,但不能“一放了之”
创始人
2025-11-26 00:24:21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秋假三天,周末连休,最近不少在校生“喜提”小长假。有叫好者实名羡慕,直呼“又是毕业就有系列,我咋没赶上”;也有家长将其视为“甜蜜的负担”,发愁“孩子放假、父母不休”。春秋假来了,但又何止是“多放了两个假”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春秋假并非今日首创,不少名人大家求学时便有此经历,在字里行间留下诸多趣闻轶事。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写到:“因为下星期是春假,所以心总有点“野”,不大能安心念书”;汪曾祺则感慨,“我的童年是不寂寞的?许是在一个春假里罢”……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放假时的雀跃心情始终鲜活。这份繁忙课业间隙里穿插的小确幸,为少年们带来了难得的闲暇时光,更为青春留下不可多得的美好回忆。

当然,春秋假的底色并非只有闲暇。为了一年的生计,放假回家“搭把手”,一度是农村娃的生活必修课,投射出乡土社会的时代侧影。莫言回忆往事时说,三春不如一秋忙,暑假往往只有十天,秋假一放五十天,又要刨地瓜、又要摘玉米、又要割豆子、又要拾棉花。孩子们的假期与秋收的节奏紧紧相连。陈忠实忆起“农民在冒雨播种小麦”时写道,“随处可以看到夫妻、父子以及放秋假回乡的中学生”。彼时,秋假又叫“麦假”,连缀着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悄然在集体记忆深处烙下了独特的时代印记。时过境迁,农业机械化逐渐替代人工作业,春秋假无需再为春播秋收抢时间了。

随着寒暑假延长和双休制度推行,春秋假在上世纪末一度淡出,但社会各界关于劳逸结合的思考并未停止。近几十年来,“学期+假期”的二元结构逐渐固化,寒暑假如同两个巨大的时间容器,装满了学生对假期的漫长期待,也承载着补课补习的现实压力。

教育从来不是灌输式的知识填充,而是旋律缓急有序的成长交响曲。春秋假的回归,如同为长句子添加了一个逗号,以分段休假调节学习节奏,有助于缓解长时间连续学习的疲劳倦怠,给予大脑一段放空的知识沉淀时间。

春秋假的价值源于育人初衷,更是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校准回归。春暖花开、秋高气爽,少年们有机会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亲近自然,触摸春风的温度、捡拾落叶的纹理,在春秋假里“识春秋”,这种与自然的深度对话,本就是教育最生动的篇章。

春秋假好处多多不假,却不能“一放了之”,既要接住孩子们的期待,也要接住家长的焦虑。尤其是对双职工家庭,难免会遭遇“娃放春秋假,家长请不出假”的现实尴尬。面对“神兽出笼”,不少家长陷入出门“费妈”、在家“费假”的两难抉择,一不留神就成了换个地方写作业的“补习黄金周”。同时,城乡资源禀赋存在客观差异,乡村孩子往往面临“有假无人陪”的窘境——要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千里迢迢返乡陪孩子过春秋假,可能并不现实。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春秋假的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让春秋假“放得开”更“用得好”。今年秋假,杭州在十个城区共开设了138个托管点,约有1.2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秋假托管;在绍兴乡村,文化特派员引导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为孩子们免费提供文化体验活动。唯有各方协同发力,考虑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才能让春秋假真正发挥效用。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春秋假的落地推广并非一蹴而就,它考验着教育部门的政策统筹能力,也呼唤着社会各界的责任担当。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命的完整的人。在春天播种希望,在秋天收获成长,这不只是春秋假的探索,更是一个时代对童年最温柔的回答。

这正是:

春秋假来了,放得开更要用得好;

亲子游上新,劳逸结合亦盼同频。

大家晚安!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 戴林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完成... 转自:财联社【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完成北冰洋上空飞行任务】财联社11月26日电,俄罗斯国防部当...
永信至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 证券代码:688244 证券简称:永信至诚 公告编号:2025-050永信至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 证券代码:688147 证券简称:微导纳米 公告编号:2025-088转债代码:118058 转债...
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关... 证券代码:603169 证券简称:兰石重装 公告编号:临2025-093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
特朗普:非常接近达成乌克兰冲突...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二表示,他认为乌克兰冲突的和平协议已非常接近达成,但未透露更多细节。他在白宫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