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延平
11月9日,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的操场上。七年级学生郭守沁怡站在青藏铁路精神展示馆的沙盘前,指着沙盘里的野生动物通道,向低年级同学讲述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故事。
这个曾经只会背诵解说词的学生,如今眼中闪烁着理解的光芒——她看到的已不仅是铁路的延伸,更是一种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这所始建于1958年的学校,前身为西宁铁路分局职工子弟第一中学,于2003年划归西宁市教育局管理。2023年,南京教育援宁团队的到来,为这所深植铁路基因的老校注入新的活力,但真正的蜕变,源于对自身文化根脉的重新发现与深耕。
文化铸魂,成为蜕变的第一步。青藏铁路花园学校从“三风一训”等15个方面凝练构建“砺远教育”文化体系,将青藏铁路精神具象为“砥砺奋行,创优致远”的校风。建成的青藏铁路精神展示馆,用文字、图片、沙盘等形式再现铁路建设历程,自2024年7月开放以来,已接待省内外参观者2900余人次。
展示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育人的故事。“展馆中让我最感动的是修建铁路的工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不仅克服种种困难,还专门修建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这种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的做法太有爱了。”郭守沁怡的话,道出工程建设中温暖的一面。原来,伟大的工程是与万物共生,教育的深度在此刻显现。
改变,也从操场开始。体育教师芦永辉亲历了体育课的“转型”:“课堂变革让精神传承有了坚实载体。以前体育课以跑圈、做操为主,现在还有武术、排球、棒球等特色课程。通过‘3+1+1’体育课改模式,即三节必修课加一节体能课、一节兴趣课的组合,让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多起来。”
学生赵楷睿在棒球训练中一度因失误而退缩,芦永辉用铁路建设者攻克冻土难题的故事鼓励他。如今,他已成长为球队主力。“就像建设者们不放弃修通铁路一样,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赵楷睿说。
课堂也在悄悄“换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让课堂焕发新活力。学校结合青藏铁路精神内涵,深入挖掘整合各学科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出《学科中的青藏铁路精神》校本课程,覆盖9个年级、18门学科。
小学语文教师宋雅琳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校本课程授课中,从学生熟悉的铁路出行切入,引入青藏铁路这一伟大工程。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生态保护问题,感悟青藏铁路精神,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这种将学科知识与学校红色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课程思政有了抓手,实现了跨学科思政教育目标。2024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78人次。“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成绩,在新优质成长学校建设中变成现实。”教研室主任焦俐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音乐教师梁晓冉在全市课程融合展示活动《天路》的授课中,以青藏铁路建设的精神图谱为脉络,通过旋律的变化,让学生体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缺氧不缺精神的深层意蕴,实现了音乐审美与精神铸魂的双重升华。
如今,这所学校已成为西宁首批“新优质成长学校”。48个教学班、2641名各族学生在和谐氛围中共同成长。校园里,“砺远教育”文化墙上,学生的绘画作品各有巧思又相映成趣;课堂上,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社团中,青藏铁路精神转化为创新实践的动力。
“这几年,新优质成长学校建设让我们明确了育人方向,青藏铁路精神让学校找到了精神根脉。”青藏铁路花园学校党委书记王小易望着操场上玩耍的学生,语气欣慰。五年时间,学校以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己任,引领师生汲取青藏铁路精神磅礴力量,感悟青藏铁路精神的时代价值,努力办好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社会认可的好学校,实现了从硬件升级到教育理念的全面革新。
铁轨在高原上延伸,教育在心田中生长。当阳光掠过青藏铁路精神展示馆的屋顶,这所学校的教育故事仍在继续……
下一篇:“驮”起绿色发展“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