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
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业特色化以及向西开放门户的重要战略使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下,新疆的能源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与智能化转型,特色农业寻求智慧化与高附加值化突破,数字经济的浪潮也重塑了这里的商业与物流形态。这一切,都对人才这一要素提出了新要求。新疆地区的高校拥有着贴近产业一线、了解区域需求的天然优势,如何将地缘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效优势,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深刻理解新疆的区情与产业特点,具备用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需要破解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将立足新质生产力背景,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教育范式,为新疆在新时期的繁荣与稳定贡献力量。
在地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机遇
当前,许多高校紧密结合新疆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定位,发展了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在能源领域,开设了能源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传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农业科学方面,高校的教学围绕棉花、林果、畜牧等新疆优势特色产业展开,并引入了品种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初加工技术。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新疆高校深化在地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首先表现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扩容与升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师生在校园内就能模拟操作大型油气田的远程监控系统、复杂环境下农业智能装备的操控,弥补了部分地区实践教学条件不足,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是产业前沿技术对教学内容的直接反哺机遇,新疆正在推进的智慧能源、数字农业、跨境电商等产业升级实践,产生了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
在地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
重构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在地化人才培养模式,需重构现有课程体系,使其与新疆能源、农业、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升级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具体在专业设置层面,将传统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嫁接,探索设立“智能农业工程”方向在保留作物栽培、土壤肥料等农业基础科学课程的同时,融入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智能化内容,培养能够驾驭现代智慧农业系统的新型人才。在能源领域,将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数据分析与传统的能源工程知识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专业中与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不高、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的部分,将有限的办学资源更多地投向服务绿色能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数字化等具有区域前景的新兴领域。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建立由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负责提供技术发展动态和岗位能力需求变化,高校教师则负责将其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单元,使课程体系始终保持活力。
搭建依托数字化技术的实践平台。面对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新疆高校需要大力构建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前沿、更安全、更高效的实践环境。针对新疆重要的油气资源产业,构建“数字油气田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能够模拟操作从地质勘探、钻井工程到生产优化的全流程,直观地观察地下油藏的变化,演练应对各种突发工况的处置方案。对于新疆特色林果业,开发特色林果智能分选与加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在设计好的虚拟生产线上,调整光电分选机的参数、优化智能包装机械手的动作流程,并即时看到分选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变化,从而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些数字化平台,构建智能化实践教学管理云平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能标签和实践记录,为其精准推送相匹配的实习岗位或技术服务项目,从而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建立适配在地发展的保障机制。为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运行并达成预期目标,应深化与新疆本地重点企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双方共同确定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规格与数量,共同设计课程体,企业方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和企业文化可以提前融入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的高度一致性,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此外,为了引导优秀人才留在新疆、服务新疆,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应主动与本地人社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将校内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对区域产业有较深理解的在地化创新型人才,优先推荐到本地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创新型企业就业,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稳定而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疆高校须围绕本地区独特的能源、农业及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升级需求,重构课程内容,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同时,积极搭建校企共建的数字化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产业环境中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还需建立以实践贡献和产业适配为导向的评价与就业保障机制,激发师生服务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构建能够自我进化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对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祝坤艳系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院教授,刘鑫岳系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院助教,郭凯系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疆高校在地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GXJGZH-2025038)、新疆科技学院2025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产教深度融合导向下国贸专业全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PT-2025-07)研究成果】
上一篇:安全出行 谨防摔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