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革命先辈的 一封信
创始人
2025-11-24 00:26:07

鲁能巴蜀中学校高2027届17班 张丁丁

敬爱的革命先辈们:

见字如晤!

窗外的梧桐叶正轻摇着暮色,晚风将城市的灯火揉成细碎的金箔。刚从延安归来的我,心头仍萦绕着黄土高原的风声——那些在课本里熟记的延安精神,如今都有了带着黄土温度的重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遇见了一双布鞋。藏青色的粗布鞋面上,针脚如长征路线般蜿蜒执拗,线脚叠着线脚,是岁月反复缝补的痕迹。半指厚的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麻绳结如撒在黄土里的麦种,每一粒都裹着深夜的星光。讲解员说,这是红军战士的妻子连夜赶制的,指尖的血珠渗进麻线,如今在布纹间化作淡褐的印记,宛如岁月深处的朱砂痣。我忽然懂得,信仰从来不是课本里的黑体字,而是将家国赤诚一针一线缝进粗布,让平凡的布鞋成为守护民族未来的铠甲。

杨家岭的窑洞需要微微低头才能进入。阳光从窗棂漏下,在黄土地上织出细碎的光网。指尖触到的墙面粗糙而坚硬,就像你们在绝境中不曾弯曲的脊梁。毛主席的书桌靠在土墙上,桌面裂着两指宽的缝隙,用铁丝紧紧箍了三道。粗瓷砚台缺了一角,砚池里的干墨淡成了灰,却依然能想见当年笔走龙蛇的气势。无数个深夜,油灯在这里亮到天明,《论持久战》的字句从这张裂缝的书桌上流淌而出,如种子般撒向神州大地。摸着那道裂缝,我想起自己嫌麻烦不愿修补的笔记本,脸颊发烫——原来“实事求是”,是你们在破旧书桌前,让真理在黄土地上扎根的力量。

枣园的纺车让我明白了“自力更生”的真谛。老松木的纺车泛着深褐包浆,纺锭上缠着半段没纺完的棉线,浅白的棉絮还留着当年的余温。守园的刘爷爷摩挲着摇把上的凹槽说:“这是周总理的纺车,他忙完工作便坐在这里纺线,手指磨红了,用热水泡一泡再接着纺。”我轻轻转动摇把,“吱呀”声在树荫里回荡,没有机器的轰鸣,却裹着生命的温度。原来艰苦奋斗,是你们在匮乏岁月里,用纺车织出布匹,用锄头耕出希望,让每一寸辛劳都成为民族复兴的经纬。

如今,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延安时期”不再只是需要背诵的章节:布鞋的血痕是家国情怀的注脚,裂桌的油灯是理想信念的图腾,纺车的吱呀是自力更生的回响。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时会在难题前退缩——可想起你们在窑洞里借着油灯写文稿,在荒坡上挥着锄头开荒,便觉得自己的“难”,不过是温室里的小小风雨。

你们或许没有见过今天的中国:高铁循着你们“快些再快些”的期盼在原野飞驰,“北斗”替你们望向星河,将中国的坐标刻在苍穹。但你们一定知道,窑洞里的信仰已化作我们笔下的公式、课上的发言,化作每一个少年“强国有我”的誓言。

风过窗棂,梧桐的影在纸上斑驳。这风或许也曾吹过延安的窑洞、枣园的纺车,如今带着你们的目光,轻轻落在我们肩头。

请放心,我们会把布鞋里的坚守、书桌前的担当、纺车上的自强,都装进行囊。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像你们当年那样,一步一步,走得坚定,走得坦荡。

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

此致

敬礼!

鲁能巴蜀中学 张丁丁

2025年8月25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