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记者日前获悉,上海市总工会承办的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改善1000间生产一线职工工间休息室”提前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截至10月底,已建设了1056间职工工间休息室,为坚守在城市运行、产业发展一线的职工群体,打造了专属的暖心休憩空间。(11月21日《安徽工人日报》)
工间休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实中,很多单位推出了“工间休息10分钟”之类的制度。不过,部分单位只注重工间休息的“时间”,却忽视工间休息的“空间”。也就是说,职工缺少一个固定、舒适的休息场所。职工工间休息时只能“自由发挥”:或者呆在工位原地活动一下筋骨,或者在单位附近散步权当放松,或者找个有树荫的地方玩手游打发时间。
舒适的环境才能让人的身心真正得到放松,重新积蓄能量。除了配备饮水机、冰箱、微波炉等基础保障外,上海市建设改善的工间休息室各具特色。有的设计巧妙,一层提供咖啡与文化活动,二层设置阅读区与健康设施;有的体现人文关怀,增设“妈咪空间”“心灵港湾”,提供情绪疏导与主题活动,精准覆盖不同群体需求。这样的休息室堪称“温馨小家”,自然受到职工的热烈欢迎。
笔者认为,工间休息室除了配齐硬件设施之外,还要重视“软件”建设。比如出台《职工工间休息室管理制度》,指定负责人和值日员,确保休息室正常运行。同时,经常性收集职工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和提升工间休息室的服务质量。
工间休息室关系到职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职工满意的工间休息室,是为职工赋能鼓劲的“充电桩”和“加油站”,能够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方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