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树一个品牌,带一片就业;富一方百姓,强一域经济。
11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在广西南宁举办。大会通过搭建全国性高层次平台,集中展示各地以协作为纽带、以品牌为引领促就业的实践成果,深入交流劳务协作与品牌建设经验。
甘肃展馆以“丝绸之路”为文化脉络,以“敦煌飞天”为视觉标识,融合色彩、灯光与实物展陈,系统呈现了全省10个特色劳务品牌及2位技能大师的亮眼成果,全面展现甘肃劳务品牌的产业特色与发展成效。
步入展馆,“定西宽粉师”劳务品牌展区,一条完整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展现在大家眼前:脱毒原原种整齐排列,虽个头小巧,却承载着“高产优质”的使命;由其繁育出的马铃薯,经精深加工后,转化为宽粉、薯条曲奇等产品,生动诠释了马铃薯从“一粒种子”到“一桌美食”的多元价值。
“这些产品背后,不仅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更是一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就业链’。”安定区劳务办主任李明政介绍,定西优质马铃薯为“粉好质优、健康味美”的“定西宽粉”提供了核心原料,也催生了“定西宽粉师”这一特色劳务群体。目前,该品牌已构建起涵盖淀粉提取、宽粉生产及食品加工的完整产业体系,从业人数达12万,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
在“金城护工”展位前,中医AI问诊、智能调理设备吸引众多参观者排队体验。体验者只需轻点屏幕,进行舌象、面部拍摄及模拟把脉后,系统便可生成一份个性化健康报告。
“这款产品依托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融合中医诊断方法,借助AI算法与专业数据库,能快速完成体质辨识并提供个性化调理建议。”“金城护工”劳务品牌负责人张静介绍,该品牌以“高品质、年轻化、高技能化”为发展方向,在强化科技赋能的同时,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夯实人才支撑基础。
自2021年起,甘肃新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联合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先后共建智能康养产业学院、数字康养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起“培训—认定—就业—跟踪”的全链条培养机制。目前,品牌每年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等专业毕业生3000至5000人,其中80%以上实现高质量就业,月均收入达8400元以上。
在“裕固绣娘”展位,该劳务品牌代言人、裕固族服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海燕正为参观嘉宾介绍裕固刺绣作品。
杨海燕出生于刺绣世家。2008年,裕固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也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她创办公司、举办免费手工技能培训班,积极吸纳陪读妈妈、残疾人等群体就业,让刺绣变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手艺”。
近年来,肃南县将刺绣纳入技能培训重点,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培训基地,年均培训超6000人次。
“以花为媒,让敦煌飞天从壁画中‘飞’入生活。”展馆入口处,甘肃省技能大师、敦煌飞天花型首创者郑君敏正为参观嘉宾展示原创花艺作品。
“我们的创作灵感源于敦煌标志性的飞天元素。飞天轻盈的姿态、飘逸的飘带,与传统插花中的直立式、倾斜式、下垂式造型高度契合。”郑君敏介绍,团队遵循传统插花造型原理,以飞天飘带为基础元素,将鲜花与文化意象相融,首创出“飞天花型”,让原本“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壁画场景,变成了“天衣飞扬,满室风动”的三维立体艺术。这一原创成果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在“匠心传承·坊”特色主题展区内,“敦煌文创师”劳务品牌精彩亮相,富含敦煌元素的丝巾、书签、手办等精致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嘉宾驻足观赏。
“想请教一下,以文化为载体的劳务品牌如何实现发展壮大?”参会嘉宾现场提问。
“敦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北地区著名旅游城市,为文创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莫高里工匠村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张慧琦笑着回应,分享品牌成长经验。
作为土生土长的敦煌人,张慧琦见证了这支文创队伍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零散摸索,走向规模化、高品质发展;从单一的文化复刻,升级为多元的创意表达。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投身文创事业。”
目前,“敦煌文创师”劳务品牌已成功孵化17家文化工作室与企业,累计带动2.25万名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不仅让千年敦煌文化“走”出洞窟,更搭建起一条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就业增收之路。
下一篇:谱写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大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