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孙天骄 韩丹东 近年来,装修市场快速发展,不少业主因缺乏经验、时间精力有限,往往选择将装修工程委托给装修公司或专业施工队。然而,原本期待省心省力的装修过程,却常因各类乱象让业主烦心:前期虚报价格、结算时恶意增项,施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工期随意拖延,售后维权困难……这些问题严重侵害业主合法权益。 为厘清家装乱象背后的法律责任、探寻有效治理路径,《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吴迪,《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思。 记者:在装修市场中,“低价引流、恶意增项”已成为常见套路,装修团队前期虚报价格吸引业主签约,结算时却以各种理由额外加价,这类行为违反哪些法律规定? 吴迪:这类行为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可能违反多部法律法规: 从合同履行角度来看,民法典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也明确要求,装修人与装饰装修企业应当签订住宅室内装饰装修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装修团队在未事先告知并征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无正当理由增加项目并要求加价,属于单方面变更合同内容,构成违约。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装修团队前期虚报价格、隐瞒增项风险,侵犯了业主的知情权。该法同时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恶意增项加价本质上属于变相强制交易,业主有权明确拒绝支付额外费用。 记者:不少业主反映,装修团队存在偷工减料、使用劣质建材、施工工艺不达标等问题,导致墙面开裂、防水渗漏等质量隐患。这类行为是否侵犯了业主的合法权益?装修团队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陈思:装修团队的这类行为既构成侵权,也违反了合同约定,需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层面的多重法律责任。 从权益侵犯角度分析,首先侵犯了业主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业主有权了解装修用材的价格、产地、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等真实信息,有权选择符合约定的建材与施工工艺;其次侵犯了业主的健康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施工工艺不达标、使用劣质建材可能释放有害物质,或因结构问题引发安全风险,直接威胁业主身体健康。 在民事责任方面,依据民法典有关规定,装修团队未按约定提供合格服务,应承担更换、修理、减少价款、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 在行政责任方面,若使用劣质建材、以次充好,违反产品质量法相关规定,将面临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记者:工期拖延、售后保障缺失是装修行业的顽疾,不少业主反映装修团队随意延长工期,出现质量问题后推诿扯皮,这类问题为何频发且难以解决? 陈思:这类问题频发的原因在于合同约定存在漏洞,且法律监管存在不足。 从合同层面分析,多数业主装修经验不足,与装修团队未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仅通过口头、微信等方式约定工期、售后保障,一旦发生纠纷,举证难度很大,业主难以有效主张权利。部分装修公司还利用“格式条款”规避自身责任,而业主签约时,往往忽视对这类条款的审查。需要注意的是,若“格式条款”免除装修公司的主要义务,该条款应属无效。 在监管层面,现有监管多集中于施工资质审批,对施工过程中的工期履约、售后保修缺乏动态监管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工期拖延等问题。此外,尽管《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规定,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二年,有防水要求的厨房、卫生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但缺少对不履行保修义务的具体惩罚措施,导致一些装修公司推诿扯皮无需付出成本。 吴迪:除了合同规范签订与监管层面的问题,还有三个现实因素加剧了这类乱象。一是装修涉及多环节、多工种协调,工期拖延现象普遍;二是大量无资质包工头及小施工队承接业务,施工与管理不规范易导致工期延误;三是装修行业人员流动快、范围广,售后责任主体难以确定,导致业主维权困难。 记者:针对家装市场存在的各类乱象,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整改和治理,才能切实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吴迪:家装行业乱象的治理需三方发力:强化资质与合同监管,严查无资质经营、资质挂靠行为,推行住建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制定的示范合同,明确材料、工期、付款、违约责任等核心条款;业主需增强防范意识,选择合规装修公司,紧盯施工过程并留存图片或视频证据,出现纠纷可通过消协、仲裁或诉讼维权;完善跨部门全过程监管机制,如搭建第三方监理平台、开展联合执法抽查以及建立全国统一企业信息共享平台,针对报价、建材质量等重点环节设立专项监管机制,净化市场环境。 陈思:治理家装乱象,必须建立系统性、制度化的专项监管机制。首先,规范合同与资金管理,推广使用装修合同示范文本;引入装修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按施工进度分期支付。其次,强化行业准入与信用监管,严格装修公司与工长的资质审核,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将存在严重违约、欺诈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名录并向社会公示,实施联合惩戒。最后,加大过程监管与执法力度,由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建立报价透明化与建材质量专项抽检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行政调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