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时,膝盖发僵要揉半天才能动;上楼梯时,每走一步都像踩在碎玻璃上,膝盖传来隐隐刺痛;蹲下去捡东西,得扶着椅子才能慢慢站起来——这些不适场景,其实是膝关节在“报警”:软骨,这个膝盖的“缓冲垫”,正在悄悄磨损。
一、为什么软骨是膝关节的“命门”?
软骨是覆盖在膝关节骨头表面的一层弹性结缔组织,就像汽车轮胎的“减震层”,主要作用有两个:
1.减少摩擦:骨头直接摩擦会产生剧烈疼痛,软骨能让关节活动更顺畅;
2.吸收冲击:走路、跑步时,膝盖要承受体重3—5倍的压力,软骨能像海绵一样“缓冲”这些压力。
但是,软骨有个致命弱点——没有血管和神经,一旦磨损,自我修复能力极差,尤其是30岁后,人们的软骨细胞再生能力会逐渐下降。如果不及时预防,磨损会慢慢加重,最终导致骨关节炎,严重者甚至膝盖变形、无法活动。
二、软骨磨损的“元凶”藏在日常生活里
软骨磨损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常见原因包括:
1.年龄增长:40岁后,软骨中的水分(占软骨重量的70%)和胶原蛋白会逐渐流失,软骨变得薄而脆,容易磨损;
2.过度使用:长期做伤膝盖的运动(如爬山、爬楼梯、剧烈跑步、深蹲等),膝盖反复受到冲击,软骨就会提前老化;
3.肥胖:体重每增加1公斤,膝盖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4公斤,肥胖者的软骨磨损速度是正常体重者的2至3倍;
4.受伤或姿势不良:半月板损伤、韧带拉伤会破坏膝盖稳定性,导致软骨受力不均;久坐、跷二郎腿会让膝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血液循环不畅,软骨得不到营养;
5.受凉:冬天不注意保暖,膝盖受凉会导致血管收缩,软骨缺血缺氧,就会加速退化。
三、7个“黄金动作”预防软骨磨损
1.控制体重:减轻膝盖负担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指出:每减轻5公斤体重,膝盖压力就减少20公斤。
饮食方面应做到少吃高糖食物(奶茶、蛋糕)、高脂肪食物(炸鸡、肥肉),多吃蔬菜(每天500克)、水果(每天200克)、全谷物(燕麦、糙米)。
避免节食减肥(会导致肌肉流失,反而加重膝盖压力)。
2.合理运动:选对方式不伤膝
避免爬山、爬楼梯、剧烈跑步、深蹲(这些运动对膝盖的冲击是体重的5至8倍)。医生推荐的运动方式有:游泳,水的浮力能抵消体重,膝盖几乎不受力,是最护膝的运动;骑自行车,膝盖弯曲程度小,摩擦少,适合日常锻炼;散步,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0至80步,每天走30至40分钟。
医生提醒:运动前一定要热身(慢跑5分钟+拉伸大腿肌肉),运动后要拉伸(比如压腿、勾脚),避免肌肉紧张导致膝盖受力不均。
3.加强肌肉:用肌肉力量分担膝盖压力
肌肉是膝盖的“保护罩”,尤其是股四头肌(大腿前面的肌肉),它能像“支架”一样支撑膝盖,减少对软骨的磨损。
医生推荐动作:
直腿抬高:仰卧在床上,腿伸直,慢慢抬起至与床面成45度,保持5秒,放下,重复10—15次/组,每天3组;
靠墙静蹲:背靠墙,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盖弯曲90度(不要超过脚尖),保持10—30秒/组,每天3组。
这些动作不需要器械,在家就能做,坚持1个月就能感觉到肌肉变结实,膝盖更稳。
4.注意姿势:别让习惯悄悄伤膝
每坐1小时,站起来走2分钟(避免膝盖僵硬);不跷二郎腿(防止膝盖受力不均);搬重物采取蹲下姿势,避免弯腰(减少膝盖压力)。
5.细节护膝:从小事做起延长软骨“寿命”
冬天穿棉质护膝(不紧),避免受凉;选鞋底有弹性、鞋跟2至3厘米的鞋子(如运动鞋),避免高跟鞋;尽量坐电梯,爬楼梯用“侧着走”的方式(减少冲击)。
6.补充营养:给软骨“补原料”
补充钙+维生素D,喝牛奶、吃豆制品补钙,每天晒15至30分钟太阳(促进钙吸收);补充氨基葡萄糖,需遵医嘱服用(不要长期服用);补充胶原蛋白,可吃猪蹄、鱼皮等,注意适量避免发胖。
7.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患者若有膝关节持续疼痛超过2周、肿胀发热、活动有响声、无法伸直/弯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拍X光或磁共振)。
四、若软骨已磨损,怎么办?
1.减少活动(避免伤膝运动);
2.物理治疗(热敷、理疗,促进血液循环);
3.药物治疗(疼痛严重时,遵医嘱用非甾体抗炎药);
4.手术治疗(严重变形时,人工关节置换)。
结语
膝关节将陪伴我们几十年,它的“寿命”取决于我们的照顾。从今天开始,做好这7点:控制体重、合理运动、加强肌肉、注意姿势、细节护膝、补充营养、定期检查,就能让软骨磨损慢一点,再慢一点。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科副主任医师)
上一篇:在这间书房见证了许多成长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