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的“热度” 就是城市的“温度”
创始人
2025-11-21 07:56:54

(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汪 莹

  这几天,寒潮突袭嘉兴,海盐居民顾酉宝家中却十分温暖。因为有24小时不间断核能供暖,顾阿姨家的室温一直在24℃左右,既温暖又舒适。海盐是我国南方地区首个实现核能供暖的城市,自2021年底投运核能供暖项目以来,供热领域已经从居民小区拓展到了公共建筑、办公楼宇、商务酒店、工业企业等区域,供热面积达70万平方米,让“恒温暖冬”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标配,也为因地制宜解决南方供暖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每逢冬季来临,南方供暖都会成为热议话题。基于过去能源极度短缺的现实,我国长期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供暖分界线,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有集中供暖且享受政府补贴,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则要自行解决冬季取暖问题。然而,在这些地方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南方的湿冷有多可怕。当北方人在温暖的室内身着单衣活动自如,南方人则在家里裹成了粽子,翻箱倒柜找出汤婆子、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火塘、油汀等“取暖神器”。

  地分南北,人无不同。当难熬的冬天已经成为民生之痛,如何精准回应群众所需,成了一道检验政府为民初心和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考题。诚然,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等方方面面,不能也不该“一刀切”。南方冬季相对短暂,供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如果照搬照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必然面临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的双重制约。

  

  以政府补贴的形式支持居民靠空调和电暖器过冬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既严重浪费电力资源,又存在安全隐患。由是观之,地方政府担负起主导责任,“分城施策”出台供暖方案,是解决南方供暖问题的关键。

  面对群众的供暖需求,海盐的破局之道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办好民生实事。依托秦山核电站建起我国南方首个核能供暖项目,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转化为清洁的供暖资源送入千家万户,既化解了能源消耗与环保的矛盾,又省去了新建供暖系统的高昂投入,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精准服务民生的双赢。据测算,核能供暖相比电取暖方式,每年可节省电能消耗约2亿千瓦时;相比燃煤火电机组,每年可减少燃用标煤约2.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超1800吨。对海盐居民而言,核能供暖“物美价廉”,不仅费用相比传统供暖方式更低,供暖的稳定性也更好。

  核能供暖,温暖民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海盐的核能供暖实践,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把民生愿景落实到因地制宜的创新里,落实在步步扎实的推进中,让民生改善从抽象的政策目标变成群众可触可感的生活温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扎根沃土 砥砺奋进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太行深处,订单农业催开老乡的笑颜;西北戈壁,供销直播间将特色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天下嘉峪关”夜游项目入选“2... 本报嘉峪关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于晓明)近日,由嘉峪关市申报的“数字赋能推动长城文旅融合‘破圈出海...
甘肃单日用电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据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统计,受今冬首轮寒潮大风天气影响,甘肃采...
科技赋能保障粮食安全 技术创新... 后焕文 青稞是青藏高原最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优势作物。为保障甘南州粮食安全,着力解决好种业“卡脖...
对接产业升级新疆高校培育新质生... (来源:中国改革报)转自:中国改革报□ 祝坤艳 刘鑫岳 郭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