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中心小学的校园里,一座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烈士雕像巍然矗立。雕塑前,一束束鲜花整齐摆放。课间时分,总能看到学生们自发地在雕像前驻足,举起右手行少先队队礼,稚嫩的脸上写满崇敬。
这位烈士,就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蒙古抗日游击队队长高凤英,2015年他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塞外青山映碧空,殷殷黑水诉忠魂,斯人虽去英灵在,落款书名教后人。”高凤英烈士的重孙高翊涵珍藏着一本《青山英烈——高凤英烈士传记》,书中这段话时刻警醒着他。2024年,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成立“烈士中队”,高翊涵被聘为校外辅导员,辅导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将曾祖父的故事讲给青少年听。
高凤英原名德勒登,1909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保尔合少村的蒙古族家庭。1928年冬,他与赵莲莲结为夫妻,次年长子文贵出生。彼时绥远地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德勒登痛恨世道的不公平,可是自己也无能为力。
1929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德勒登留学苏联的堂姐夫佛鼎,受命回国发展内蒙古地下党组织。“曾祖父在与佛鼎接触后,整个人都焕发出新的活力,时常不知疲倦地为革命奔走。”高翊涵说。
1930年的一天早上,德勒登出门,又折返回来,抱起儿子不停亲抚,临别时多看了几眼忙碌的妻子。赵莲莲没想到,这一别就是5年。此后,德勒登与十几名有志青年同赴国外,系统学习了共产主义理论及基础科学等课程。
1935年,为组织民众抗日救亡,26岁的德勒登被派回国,从事地下工作。出于工作需要,他为自己起了一个汉族名字——高凤英。
七七事变后,高凤英与刘洪雄、杨植霖等组织“抗日开路先锋队”,后又策反伪军一个排到哈拉沁沟打游击。1938年,他带领部分队员加入“抗日团”,主要负责政治和联络工作。同年10月,“抗日团”改编为绥蒙抗日游击大队,高凤英随队参加战斗,还平息了队伍中的反叛。1939年,他在奎素沟一带开展战地动员委员会工作。
1940年秋,高凤英任蒙古抗日游击队队长,更名为“云吉祥”,被当地军民称作“云队长”。他带领一支由蒙古族群众组成的武装力量转战绥西地区。第二年春天,游击队遭叛徒破坏,高凤英迅速重建队伍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提升了战斗力。同年,他带领游击队夜袭伪军马场,夺得数百匹马,将游击队装备为骑兵,并支援兄弟部队。
1941年10月27日,高凤英与中共绥察区党委社会部部长王聚德等在万家沟小火烧宿营。因叛徒告密,次日凌晨被日伪军包围。高凤英指挥战士奋力反击,终因寡不敌众,12名游击队员全部壮烈牺牲。
在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吊唁厅前广场,5尊大理石烈士雕像庄严肃立。多松年、李裕智、贾力更、刘洪雄、高凤英5位革命先烈的英姿,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在此驻足缅怀。
在30公里外的呼和浩特保合少中心小学,红色基因的传承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教学楼一楼的走廊墙上,“红领巾宣讲团”开设的“英烈事迹微讲堂”格外醒目。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宣讲员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着革命先烈的故事。
27岁的高翊涵在传承“家国情怀”的家风中成长,爷爷文精经常给他讲述曾祖父高凤英的革命故事。在高凤英烈士的影响下,他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
高翊涵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祖父那一代人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发展,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把国家建设得更好。”作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一名基层工作者,高翊涵觉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就是对先辈们家国情怀最好的传承”。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下一篇:津疆“医”线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