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8月6日,百济神州(纳斯达克代码:ONC;香港联交所代码:06160.HK;上交所代码:688235.SH)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业绩报告以及A股半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公告。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营业总收入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0%。产品收入达173.60亿元,同比增长45.8%。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达7.9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4.5亿元,较去年同期均实现扭亏为盈。这也是百济神州今年以来首次在营业利润和归母净利润上实现全面盈利。公告显示,此次实现盈利主要由于产品收入的大幅增长,同时费用管理推动了经营效率的提升。
基于此,百济神州更新收入指引,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从人民币352亿元至381亿元之间,调整为人民币358亿元至381亿元之间。此外,毛利率更新为80%至90%的中高位区间。现金流方面,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购建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后的净额预计全年为正。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转正的全年预期,意味着公司初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持续投入十余年后,百济神州首次在半年报中实现营业利润与归母净利润全面盈利,意味着百济已形成"研发-商业化-现金流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这对长期依赖融资的生物科技公司估值体系将产生根本性影响,中国创新药企的长期主义投资迎来价值兑现时刻。
泽布替尼销售额破百亿元
梳理百济神州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到,驱动百济神州业绩突破的核心引擎是其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
2025年半年度,百济神州产品收入持续攀升,达173.60亿元,去年同期为119.08亿元。其中,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再次突破市场预期,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在美国市场,泽布替尼销售额达89.58亿元,同比增长51.7%。
从美股数据来看,泽布替尼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已连续2个季度位居BTK抑制剂市场首位,且领先优势正在扩大。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在美国市场,泽布替尼销售额为6.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阿可替尼销售额为5.83亿美元,同比增长5%;伊布替尼销售额5.43亿美元,同比减少9%。
从其他区域来看,2025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在欧洲的销售额达到19.18亿元,同比增长81.4%,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在中国市场,泽布替尼在BTK抑制剂领域继续保持领先,销售额达11.92亿元,同比增长36.5%。
百济神州另一核心产品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上半年销售额达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替雷利珠单抗在中国获批新适应证纳入医保所带来的新增患者需求,以及药品进院数量的增加。财报显示,替雷利珠单抗在中国PD-1市场继续取得领先的市场份额。替雷利珠单抗也在不断扩大全球足迹,目前已在47个市场获批,本季度在20个市场新增纳入报销范围,包括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
实际上,海外市场的高毛利特性已然成为创新药企盈利关键。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在美国市场定价是国内医保支付价的20余倍,而亿帆医药旗下创新药 Ryzneuta(艾贝格司亭 α 注射液)在美国终端定价 4600 美元/支,是国内医保定价(2388元/支)的14倍。这种“高价差”不仅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海外附加值潜力,更倒逼企业优化“中美双报”策略,以全球市场反哺研发投入,形成创新正循环。
全球化进程中的市场准入挑战不容忽视。上述券商分析师也强调,布局美国市场必须将地缘政治因素纳入核心考量范畴。“这一领域的变数需要长期跟踪研判,全球医药产业的格局,深度受制于国际关系的波谲云诡。当前中美之间在关税等贸易环境上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这为企业海外布局投下了现实的阴影。”
该分析师进一步指出,尽管百济神州等龙头通过在美国设厂构建本地化能力的模式值得借鉴,但动辄8亿美元级别的建厂投入,对多数创新药企而言难以承受。
“这类战略决策需要企业结合自身资金实力审慎评估。但同时必须认清现实: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对Biotech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脱离这一市场很难实现全球化的持续增长。因此,如何在风险与机遇间找到平衡,制定适配自身的美国市场策略,是中国创新药企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课题。”上述分析师说道。
盈利路径能否可持续?
在核心产品放量的同时,目前,不少业内人士也在关心:除了泽布替尼及替雷利珠单抗,百济神州下一个“明星”单品在哪?
在此次财报中,百济神州给出了答案。根据财报,未来18个月内,公司预计将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管线中迎来超过20项里程碑进展。“支撑这一突破的,正是百济神州打造的全面整合、端到端的研发模式。通过以差异化、自主研发方式——针对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以低增量成本同步进行早期探索,并结合快速概念验证——百济神州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快速推进。”百济神州方面披露。
另据此前百济神州研发日披露的数据,从2019年到2023年历时5年,百济神州共推进15个自主研发新分子实体进入临床。而仅2024年一年,已有10余个新分子实体被推进临床。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百济神州已建立起三款完全自主拥有的产品,包括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以及两款处于3期临床研究阶段的产品:BCL2 抑制剂索托克拉和BTK CDAC BGB-16673。
“持续性的产品补位,自主的商业化能力搭建已成为决定一家Biotech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有不具名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任何一家创新药企而言,要想持续维持运营,就需要依靠完善的管线补位,倘若单纯依赖BD,必定无法保障公司长久地拥有财富,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商业化能力。当前,已具备完善自主研发及商业化体系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
此次百济神州全面盈利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一定意义,它证明了中国创新药企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场建立竞争力,并实现商业回报。“全球化能力是创新药企的核心竞争力,研发效率决定长期价值,经营杠杆效应是盈利关键,这些都是创新药企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上述高管看来,从一家依靠资本输血的Biotech,发展为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Biopharma,其发展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创新药企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对于Biotech(创新药企)来说,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够自主决策,找到最契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而现在行业已逐渐具备这样的选择权。前述分析师也指出,“部分企业虽能依靠核心产品实现盈利,但在职业经理人团队建设、精细化管理等运营体系构建上仍有短板。而创新药龙头正展现出从‘产品驱动’到从‘运营中获益’的转型路径,为创新药企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当资本市场重新审视中国创新药企时,百济神州的财报数据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中国创新药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创造持续的商业价值。展望前方,百济神州全球总裁吴晓滨近日在行业论坛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描绘了中国创新药未来的三重图景:全球临床试验的蓬勃增长、国际授权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多技术平台催生的差异化产品如春笋涌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晓滨强调,中国创新药的目标绝非一家独大,而是构建全行业协同共进的繁荣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