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
■李婷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在政策推动下,零碳园区建设将驶入快车道。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产业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工业园区数量超1.5万家,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其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事实上,零碳园区并非仅仅停留在清洁能源替代的层面,而是一场以低碳目标为引领、对产业生态的全面重构与升级。那么,零碳园区如何重构产业生态?在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能源供给与消费转型协同推进。以宁德时代为例,2024年6月份,宁德时代成立零碳能源事业部,从传统电池制造商向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近日,其投资的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离网型零碳产业园东营零碳产业园项目开工。该项目通过风光耦合及构网型技术,将不稳定的风光电力转化为平稳能源流,不依赖公共电网调节,即可满足企业全年8000小时以上的用能需求。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供需精准匹配”,即一方面全面摸排园区及周边非化石能源资源,在光照充足地区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在风能富集区域规划风电项目,实现绿色能源就近消纳;另一方面,园区企业需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用能环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供需两端的协同,既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又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产业生态零碳化筑牢根基。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相关园区应主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低耗高效的新兴产业。更具突破性的是探索“以绿制绿”模式,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形成产业生态的正向循环。
例如,钢铁行业采用电炉炼钢替代传统高炉炼钢,可大幅降低碳排放;新能源车企利用绿电生产电池与整车,能从全产业链减少碳足迹。这不仅能提升产品的绿色附加值,更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零碳共识,加速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
第三,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零碳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引擎的持续赋能。在科技创新层面,需开放园区应用场景作为“试验场”,推动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储能、能源智能调度等技术的落地验证。例如,通过示范项目测试不同储能技术的经济性与稳定性,为大规模推广积累数据。
制度创新则要突破现有机制壁垒。针对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等领域,应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项目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明确权责边界、规范运行标准,让真正的零碳模式获得政策支持与市场认可。
能源协同是基础支撑,产业升级是核心路径,创新驱动是持久动能。零碳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环节的变革,而是能源、产业、制度的系统性重构。笔者认为,随着更多园区探索实践,必将推动产业向低耗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演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