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正在修复中的干平路挡土墙。
实事办实,消除的是“小隐患”,服务的是“大民生”。今年以来,贵阳经开区从道路改造、隐患排除、路面修补等方面发力,听民声、顺民意、解民困,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交通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旧路焕新颜 群众笑开颜
经过半年的施工,经开区青龙路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
此前,位于经开辖区矿山厂家属区的青龙路,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维护,导致路面坑洼不平、污水横流,雨污水散排现象严重,不仅影响居住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今年初,经开区建设管理局在接到平桥街道办事处的反映后,迅速组织人员核实,发现路面破损严重、坑洼随处可见,车辆通行时底盘频繁被剐蹭。
摸清情况和群众诉求后,尽管该区域不在经开区市政管理权责之内,但为提升群众居住质量,经开区积极谋划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着手解决青龙路主路以及沿线雨污水收集管网和路面建设问题。今年3月,青龙路及沿线管网建设和路面恢复工程正式启动。
为减少施工对居民出行的影响,经开区采取分时段、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项目改造,并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确保工程安全、有序地推进。此次改造共建设雨水管3.5公里、污水管3公里,设置雨水收集口75座、检查井78座,路面修复面积约7800平方米。
在平桥街道办事处、北门居委会及周边群众的积极配合下,7月20日,青龙路及沿线改造工程圆满完成。“以前下雨天到处有积水,老人和孩子单独出门都不放心,改造后的道路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出行安全也有了保障。”居民李俊说。
解决小隐患 全力保平安
此前,经开区建设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巡路时发现,干平路挡土墙的一段墙体出现纵向裂缝,且有明显加宽迹象,部分墙面甚至出现倾斜、鼓包的情况。
据经开区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干平路作为经开区中心城区主要道路,来往行人和车辆众多,此次发现的隐患就像“定时炸弹”,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快速消除。
经开区立即安排部署,在挡土墙周边开展安全防护工作,并邀请具有工程勘察专业类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现场实地踏勘。经专家详细研究论证发现:由于当年施工工艺预留的引流孔被堵塞,雨水渗入到挡土墙内部,导致挡土墙局部出现水平位移,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必须进行维修处理。
在多次邀请专家研讨后,经开区决定以安全、美观、高效为原则,采用钢筋混凝土修建挡土墙,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在修复过程中,经开区建设管理局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作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积极与交管部门沟通协调,减少施工对交通的影响;积极协调人力、物力,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截至目前,干平路挡土墙修复工作全部完成。新修复的挡土墙兼顾耐用性和美观度,消除了安全隐患,为周边群众日常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精准除病害 便民暖人心
受车辆长期荷载、自然环境侵蚀、交通负荷等因素影响,西南环线平桥立交至南惠立交段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坑槽、网裂、基础受损等“病害”,影响路面行车舒适性,给行车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为消除道路“病害”,经开区建设管理局联合贵阳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对“病害”路段进行详细勘察,根据路面损坏程度、面积、交通流量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路面修复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
7月23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经开区按照“一点一策”原则,对于“病害”较轻的路段,铣刨路面后,重新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对于裂缝、网裂及沉陷严重的局部区域,先采用混凝土换填处置,再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考虑到该路段车流量较大,经开区建设管理局积极协调经开区交管分局配合,采用“错峰施工+分段快速修复”模式,利用暑假期间车流量较少的时段进行作业,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修复工程预计8月31日前完成。
修补的是小坑洼,消除的是大隐患。“路面修补工作保障了群众的安全出行,也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经开区建设管理局城市管理处负责人冯永辉介绍,接下来,将持续聚焦群众需求,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管养力度,从群众反映的“小问题”着手,全力服务保障好“大民生”。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 文/图
(《消除“小隐患” 服务“大民生”》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