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以政策颗粒度提升优化精准度
□本报评论员
8月4日,成都召开深化“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建设新闻发布会。聚焦企业办事的便捷性、经营的持续性、发展的公平性、成本的可控性和开放的便利性,成都拟推出涵盖22个改革领域的70条具体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出题,政府答卷。去年以来,成都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通过线下“三进”、线上“三听”方式,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3.29万户,收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诉求和建议3.8万个。基于此,成都进一步创新机制,推动“企业问题”向“政府政策”转化,进而形成70条举措。可以说,这70条举措的线索来之于企业、成果也用之于企业,是实打实地精准回应企业的急难愁盼,所彰显的正是成都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工作理念。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近年来,成都持续迭代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培塑“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实施了涉企行政执法“一码检查”、“惠企政策”集成发布和智能查询、园区特色一件事等创新举措,也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效。
营商环境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也永无止境。作为营商环境方面的优等生,成都如何实现高位求进、优中更优?当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成都又如何啃下剩下的硬骨头?
对此,成都的思路是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通过线下走访、座谈,线上拉群、通话,去年以来,成都积极构建“线上随时见、线下定期见”的政企沟通交流新常态,为的就是俯下身倾听企业的急难愁盼、沉下心收集企业的诉求建议。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言者、推动者、受益者。以企业的难题为优之重点、以企业的建议为优之对策——成都围绕企业所需、所盼,以“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机制,持续做细政策举措的颗粒度、增强优化环境的精准度,进而推动阳光、水和空气更好滋养企业茁壮成长。
政企同心、良性互动,我们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拿出“有需必应”的主动姿态、恪守“无事不扰”的边界意识,大胆创新思路、深化改革攻坚,从解决一个问题延展至消除一类问题,共建共享推动营商环境一优再优、城市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