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世为 李龙锡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大举措,更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与重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内在要求是系统全面地认识新型能源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聚焦多端协同发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的高质量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下新型能源体系的基本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基石,科技创新是其战略性支撑,高水平市场体制机制是重要保障,开放合作是鲜明标识。这些论述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战略基调。因此,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必须深度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与战略目标,立足于其宏大背景与实践需求,全面把握其基本遵循、内在要求与关键挑战。
来源:摄图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掠夺自然的现代化,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征程上,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开放合作。新型能源体系需立足国内资源禀赋,基于新发展理念,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脉相承,通过能源技术创新、能源市场改革、能源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引导能源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的能源需求,是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核心挑战。民生为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本质属性。立足我国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且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2/3左右这一基本事实,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需求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加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美国政府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和技术的遏制,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博弈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均面临巨大压力。能源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坚持民生至上、确保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下,构建满足巨大规模人口能源需求的新型能源体系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新型能源体系是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能源演进模式,不仅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等现代能源体系核心特征的深化与拓展,更是能源供给、需求、技术、市场、体制机制等多维要素协同演进、整体跃升的系统性重构过程,体现出高度集成化、智能化与制度化的复杂系统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下新型能源体系是以安全为基本前提,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绿色低碳为战略目标,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通过深入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以风、光、水、生物质、地热、海洋、氢、核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为主,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为辅,多能互补、集分并举、产供储销协同的高韧性、高效率、高智能、高活力、可持续能源体系。
着力践行中国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构建的多元路径。强化供应自给,构建安全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按照先立后破、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的原则,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能源供给侧绿色、有序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持续提升能源含“新”量,有序推进主要流域水电开发,稳控核电建设节奏,稳步实施新能源大基地,优化海上风电布局。统筹新能源、调节电源与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与时序上实现协调推进,构建高效协同的电力系统。
2
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城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建设,推动清洁能源供给模式由以集中式开发、统一输送为主,逐步向区域内自我平衡与跨区域协同优化相结合转变。构建新增能源需求优先由清洁低碳能源满足,并逐步替代现有化石能源的生产供给新格局。
3
发挥好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统筹布局多能融合互补路径,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互补、有序替代,加强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运营。加快煤电机组的节能减排与灵活性提升改造,推动风电、光伏、水电、煤电、核电与储能等多种能源的协同互补,统筹推进电、气、冷、热、氢等多能融合发展,不断完善新型能源体系协同优化的转型路径。
推动消费转型,形成低碳高效的能源消费模式。满足巨大规模人口的能源需求,需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积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促进增量合理用能,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引导地方政府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鼓励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有效抑制不合理新增用能需求。
2
深挖存量节能潜力,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系统性能效提升工程,推动用能设备更新升级,有序释放能源使用空间,优先保障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民生领域的能源需求。
3
加速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实现由单一电能替代向电力、氢能、氨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替代的多元化转型,加快提高终端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水平,更大力度推动消费侧节能降碳,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有效释放清洁能源的环境效益和绿色价值。
提升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可控的能源技术体系。坚持原始创新和融合创新,发挥能源技术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1
规划能源技术中长期发展路径,厘清世界能源技术发展阶段、分布格局,研判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路径,提炼未来产业的全球技术预见,提出若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形成能源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和技术路线。
2
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建立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强化基础、关键及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投入,跨领域布局新型能源体系科技攻关项目,强化大型风电、高效光伏与光热技术创新,促进先进核能、新型储能和氢能等前沿技术持续突破,推进关键能源技术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替代,确保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
3
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深入融合,实现能源领域数智化转型,以技术融合创新带动能源产业变革,形成带动产业智慧升级的新增长点。
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导向的能源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能源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
形成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电力市场顶层设计,健全电力灵活性资源和新型储能的价格机制,推动电力市场、绿证市场、自愿减排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碳市场等有效衔接。
2
构建统一能源大市场交易平台,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提出氢能市场化机制,加强标准规范、质量管理、市场机制与监管体系建设,推动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氢能等多元能源供需主体协同运作,打破跨省交易壁垒,促进能源跨区域高效流通。
3
充分发挥市场的常态风险疏导功能,强化国内与国际、一次与二次能源、能源及其衍生品市场间的协同联动,有序建立更为灵活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形成市场应急管理体系,应对能源供给严重失衡、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外环境极端变化等风险。
秉持开放共享,打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以构建开放共赢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为目标,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共享先进技术和经验,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1
共同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共同体,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共享、市场融合。通过共建共享跨国输电网络和清洁能源项目,在稳定原有的油气运输通道(海上通道、东北中俄通道、西北中亚通道、西南中缅通道)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油气通道的建设(如:“北冰洋航线”海上通道),有效推动能源互联互通,提升各国能源安全和经济效益,形成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2
提升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框架的建设,加强在碳减排、能源转型和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进可持续能源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透明、合理的国际能源规则和标准,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注入更多中国智慧和方案,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话语权。
3
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成果共享,全面推动“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标准+中国管理”的全链条“走出去”,增强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性,提升全球能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路径
与政策研究”
(编号:23&ZD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