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让生活性服务业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赵建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生活性服务业是指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将其提升到夯实城市宜居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位置,成为检验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其涉及的领域宽、范围广,不仅包含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服务,而且包含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家政等方面的服务。
一座活力十足的现代化都市,必然有着蓬勃的生活性服务业。从扩大内需的视角来看,生活性服务业不仅吸纳就业容量大、弹性高,也在激活有效需求、带动消费升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民生视角看,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性服务业如何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这需要“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老一小”等重点普惠性生活服务的供给上,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场地供给等工具可与经营主体的创新协同作用,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服务优质的服务体系;在提升生活品质的文化、旅游、家政、社区服务等更广泛的领域,要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创新、塑造品牌、提升效率,实现数字化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品质生活服务供给体系。
需求导向是关键因素。可将大数据分析、社区走访、市民服务热线转化为需求清单,建立“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弹性供给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偏好,比如,哪些区域对养老服务需求大,哪些地方对托育服务呼声高。社区走访则能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获取最可靠的需求信息。市民服务热线是反映群众诉求的窗口,能将群众需求信息整合起来,把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精准投送到最需要的人群。
应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等群众“家门口”的生活服务。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辐射城乡社区,推动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推动大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同时,激活社区服务功能,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善城市生活服务网点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探索建立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
还要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产业端拓宽乡村居民收入渠道,夯实乡村生活服务市场建设基础;吸引人才返乡入乡,以人口返流促进技术要素下沉;创造更多乡村生活服务场景,提升传统要素与新生产要素的融合质量,使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