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风干土壤样本。
技术人员喷施重金属叶面阻控营养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7月盛夏,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三甲街道田间地头绿意盎然,水稻、玉米等作物长势喜人,与村庄、道路、河流共同构成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
“这里曾是一片镉重金属超标的土地。”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农田,贵州端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儒回忆说。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由于废弃物中重金属在土壤中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土壤污染。重金属污染原因复杂,主要包括采矿废渣污染地下水导致的灌溉用水污染、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等。
“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会间接性导致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还会造成土地减产。”张儒道出土壤污染的危害性。
2024年夏天,张儒带领技术团队进驻织金县,对1.2万亩重金属污染土地实施耕地障碍修复作业。
耕地障碍修复通过一系列生物修复手段,降低重金属等污染物活性,保障土壤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998年出生的张儒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2021年开始从事耕地修复工作,短短几年成长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管理人员,带领数十名“95后”“00后”技术人员奔波于全省各地开展耕地障碍修复。
“耕地障碍修复非一时之功,我们就像土地医生,以科技之力,还土地健康。”张儒说,去年实施的织金项目涉及污染地块分布散、数量多,实施修复作业的难度大,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
团队利用无人机替代传统人力,快速采集修复区域影像数据,收集修复地块的地形、面积等关键信息建立大数据库,再通过数字化软件快速处理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顶着烈日,这群年轻人兵分多路,带着无人机、喷洒机等设备,从清晨一直忙到太阳落山,一天下来大家都被汗水浸湿了衣衫。
去年底,织金项目完成验收。回收采样检测数据显示,经过修复后的土地每亩单产提升了5%至10%,受污染土地重焕生机。
不只在织金县,2023年以来,这群年轻的土地医生通过与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高校,以及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已发表和申报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累计服务全省9个市州耕地项目超100个。
端晟公司董事长廖贵龙也是一名“90后”。2014年,大学还没毕业的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东拼西凑创业启动资金,合伙注册了这家环保科技型企业。
“我和我的合伙人都出生在农村,深知土地就是乡村的根脉,守护耕地安全十分重要。”廖贵龙说,创业之初,公司只有几个人,起步艰难。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努力,四处求才吸收优质高校毕业生加入,积极寻求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逐渐有了坚强的技术和人才保障。
目前,公司共有200余名员工,平均年龄仅30岁,其中不乏博士、硕士,致力服务环境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检验检测、污染调查、地质勘探、废水治理以及环保设备销售等领域。
廖贵龙介绍,耕地修复中,由于每片土地受污染程度不同,需采取“一地一策”的方式,根据每个地块不同的受污染程度,通过科学诊断,开出精准“药方”。
“土壤修复方式很多,我们需要综合灵活运用,主要采取自然干预方式,减少化学干预的运用。”廖贵龙说,其中叶面阻控是对农作物叶面喷施含硅、硒等元素的营养液,阻止重金属向农作物转移。
因为不同的作物品种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程度不同,通过品种调整,也可以减少重金属对农作物的影响。此外,还可通过土壤酸碱度调节,配合钝化剂降低重金属活性,从而降低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
年轻人干劲大、冲劲大。这些年,廖贵龙和团队成员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攻坚克难,将赚到的每一笔资金持续投入到科研,还不惜重金购买引进多台德国、美国先进检测设备,成为省内拥有横跨多个领域和专业的综合检测能力的企业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期间,公司成为全省四家制备实验室之一,配合贵阳市、黔南州完成2万余个土壤样品制备和保存。
廖贵龙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少地方的耕地出现土壤结构破坏、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业修复机构来解决。只有系统性运用生物科技、环境工程与农业科学的治理手段,才能让一块块受伤的土地真正“重生”。
除了土壤污染调查、治理、评估项目外,廖贵龙与团队还同时开展水污染调查、大气污染防治、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危房加固处置、辐射和放射预防等多个方面工作,持续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