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2025年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拍摄的特色民居群(2025年7月18日,无人机照片)。
工人在吉林省永吉县博大农科公司人参加工厂无菌车间里包装人参产品(2025年7月15日摄)。
在青海西宁市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拍摄的藏毯展示区(2025年7月21日摄)。
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鑫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驾驶农机进行水稻插秧(2025年5月26日摄)。
游客在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观光游览(2025年7月18日摄)。
在青海西宁大通县边麻沟花海景区,工作人员与一名同家人来游玩的小朋友互动(2025年7月22日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共同富裕路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近日,新华社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深入江西、吉林、青海等地采访。良好生态支撑脱贫致富、农业科技赋能稳产增收、基于资源禀赋发展产业……穿行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幅“有绿、有技、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铺展,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积聚力量。
生态兴农:擦亮高质量发展绿色“招牌”
江西省于都县潭头村,3000余亩蔬菜钢架大棚坐落在道路两侧。大棚内富硒丝瓜、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着采摘蔬菜,准备装车发往全国市场。由于当地土壤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这里的农产品广受欢迎。
打好“生态牌”,做好“硒文章”,是潭头村脱贫致富的秘诀。村里先后成立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成集冷链、物流、深加工于一体的富硒产业园。完整的富硒产业链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城市餐桌。
如今,潭头村已获得多个富硒产品认证,绿色农产品不仅走俏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还搭上中欧班列出口海外。“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5万元,较2018年增长了44倍。”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
江西省委书记尹弘表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全省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正在成为各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数年前,几名游客对路边鲜花的夸赞,为青海西宁大通县边麻沟村提供了致富灵感。
村干部积极行动起来,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引进鲁冰花、勋章菊、鸢尾花等高原适生花卉,打造出占地数百亩的花海景区,游客纷至沓来。如今,边麻沟村许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不离乡就业的梦想。
农民生活好,不仅收入要提高,环境也要变优美。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厕所革命”,让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实现了蜕变。2015年以来,光东村完成210户旱厕改造与污水管网升级。今天的光东村,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生活多姿多彩。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农业蓬勃发展、美好村景“生金”富民、万千农民安居乐业……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越来越多“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造福农村的“金山银山”。
科技助农:修炼创新升级“硬核”功夫
科技如何赋能“黑土粮仓”?置身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各式玉米新品种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快速生长。借助激光补光等技术,这里未来预计可实现各种作物年育苗能力1亿株以上。
长春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海成介绍,围绕培育玉米良种目标,以及食品、智能农业装备等产业,长春国家农高区三年来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20个,高水平科创平台和高标准基地初具规模。
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吉林2024年粮食产量创853.2亿斤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延链、强链加快,为“中国饭碗”提供了更多“吉林好粮”。
吉林省委书记黄强表示,吉林坚持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四良一智”促生产、提产能、增效益。全省将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力由“新”生。当前,全国多地着力锻造科技实力,进一步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肉厚皮薄口感鲜”,在江西,这句话形容的是辣椒。近年来,高安市上湖乡富硒辣椒产业园的辣椒产品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数字辣椒共享平台的运用功不可没。
“点点手机,就能实现辣椒种植、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数据一屏统览,并根据平台反馈远程调控相关指标,降低劳作成本。”上湖乡党委副书记黄鑫边演示边介绍。
科技,能让种田更高效,也能让优质农产品“叫得响”。
在青海海东,以大数据、AI等技术为依托,青海河湟农林牧商品交易有限公司帮助2万余件特色农产品找到市场。
“公司已建成含九大系统的数智化交易平台,聚集2600余家青海企业,开展超200场电商培训,覆盖2万余名从业者,与14个省份建立供销联系,累计交易额突破13亿元。”公司负责人靳邦昀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广大农村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特色惠农:因地制宜开辟致富新路径
45岁的织工寇胜英坐在织机前,指尖在经纬线间灵巧穿梭。“这活儿慢,从头到尾织完,少说得一年,慢了要一年半。”一旁织好的挂毯上,青海湖畔的水鸟振翅欲飞,逼真且精美。
在青海西宁的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精湛、隽永与焕新。流传数千年,藏毯蕴含的匠心一脉相承;机织工艺的研发与凹凸纹样、闪光图案等现代设计的融入,又使藏毯突破“土特产”的范畴,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圣源地毯副总经理杜非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藏毯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公司有近千名员工,其中不少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
在尊重农业、农村发展普遍性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各地“特殊性”寻求突破,方能闯出新道路、开辟新局面。
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表示,青海坚持“绿”为底色,“特”为突破,大力培育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牧、绿算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以“产业旺”促“乡村兴”,努力把“高原净土”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立足禀赋优势,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论,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致富,成为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共识。
在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参利用的可能性远超想象——这里不仅有全须参、人参酒,还有红参烟酰胺蓝莓汁饮品、红参金箔香皂等各色时髦产品。“新颖的养生、日用产品正在让人参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公司负责人王淑范说。
近年来,吉林正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农文旅协同发展,是做强农村产业的有效途径。
古建筑无力修缮、土地抛荒撂荒、人居环境每况愈下……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拥有千年历史的钓源古村一度面临消亡的困境。
当地政府引入文旅集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几年过去,钓源古村古建筑修缮一新,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文旅体系逐步建立,“空心村”彻底蜕变为“网红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并提出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具体举措,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规划路径。
以绿色为底色、创新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各地乡村振兴的深入实践,正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有绿、有技、有特色》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