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平安基金日前发布公告称,平安基金APP将于8月31日暂停运营及维护服务,APP所有功能迁移至官网及微信服务号。
公司关停APP主要考虑是什么?对此,平安基金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我们当时公告为主,其他不方便回复。”
“这属于行业常态优化,年内已有多家同业机构关停直销APP。”一位接近平安基金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平安基金的官网及微信服务号已实现95%的功能覆盖。
替代途径的体验如何
平安基金日前发布公告称,为给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将于2025年8月31日将“平安基金”APP移动客户端的功能及服务正式迁移至公司官方网站和“平安基金”微信服务号。
公告指出,届时公司将暂停APP的运营及维护服务,如有恢复运营计划,将另行通知。投资者可登录公司官方网站或在微信内搜索“平安基金”微信服务号,使用APP同一账户信息,办理基金开户、交易和查询等相关业务。
目前安卓和苹果系统均已无法下载平安基金APP,然而,替代途径的使用似乎并不顺畅。记者日前从微信服务号中点击买入基金,到基金页面出现,需耗时11—12秒。
移动互联时代,通过官网PC端购买产品的客户群体可能不会太多,此外,平安基金没搭建替代性的小程序,以及完整的社群服务,这意味着,投资者能找到的服务入口变少了。
基金公司为什么会放弃APP?有基金人士表示:“部分公募基金直销APP的业绩确实不温不火,交易量肯定不大,虽然缺乏横向渠道对比数据,但维护成本与产出比早已失衡。”
头部公司还在运营
“APP的运营成本主要是人力和渠道费用,大概几百万,小公司主要就是开发成本,加上现在APP各种合规要求,精力有限,又没规模效应,就会关停。”某腰部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国寿安保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公募相继宣布,终止运营旗下移动客户端APP的业务;更早之前,光大保德信基金、长盛基金、财通基金等公募均于去年暂停或终止运营APP。
“现在APP日活主要靠机构客户撑着,个人用户打开率特别低,每年维护成本却要200至300万元。”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目前整个公募行业,直销的比例应该都比较低,更多是一部分机构客户从直销渠道进行申赎。对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维持直销APP来吸引个人投资者确实不划算。”某业内人士表示。
政策东风加速了这场撤退。中国证监会在今年5月7日出台的《公募基金运营服务业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推动降低信息技术系统租赁与使用费,助力行业机构降本增效。
当下,蚂蚁基金渠道“一骑绝尘”,券商渠道快速崛起,再加上传统银行渠道,基金第三方代销市场已形成近乎垄断的地位。在代销渠道“赢家通吃”的生态压迫下,平安基金的撤退并非孤例。自2019年信达澳亚率先停运APP起,撤退已成行业暗流,至2024年更呈集中爆发之势。
高昂的IT系统维护与内容运营投入,早已超过APP带来的新增资金。当第三方代销巨头垄断流量入口,挤压中小公司生存空间,被迫放弃零售端的基金公司选择退回机构业务的“安全区”,以收缩战线换取生存机会。
这一困境在头部公募基金公司中似乎并未凸显。“虽然公募基金APP的获客量整体比较一般,但是从自家公司运维情况看,确实也有一些高净值、高粘性的客户,且公司还有专人去做维护,所以公司目前不会关停APP。”某家头部公募基金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货基依赖”严重
平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目前,平安基金有3家股东,分别为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大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三亚盈湾旅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管理着超6000亿元的资产,根据Wind数据,这一规模在194家同类公司(含券商基金业务)中排名第19位。但这一不算逊色的体量背后,是对货币基金的严重依赖。
Wind数据显示,6561.97亿元资产中,货币市场型基金占了4037.39亿元,占比超过61%。
除了“货基依赖症”,平安基金还存在管理权益产品能力薄弱、迷你基金扎堆等问题。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