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北宋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半丁绘黄庭坚像。
黄庭坚生于北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1045年7月28日),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作家、书法家。他的诗词与苏轼齐名,史称“苏黄”;书法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名第二。
作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宋神宗年间,黄庭坚任过地方上的县官、学官。哲宗即位后,被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后因文字之祸被贬黔州(今重庆彭水县)、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最后在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贬所去世。
黄庭坚的性格表面随和豁达,爽朗平易,善于与人相处,但内心却很刚毅。黄庭坚自称“痴黠各半”,也就是一半耿直,一半通达。苏轼评价“山谷真率如初生之犊”。南宋汪应辰评价他“疏通乐易,而其中所守,毅然不可夺”。清代陈廷焯则以“倔强中见姿态”六字概括其性格与创作。今年是黄庭坚诞辰980周年,愿以一文描摹与纪念这位外柔内刚的不俗文人。
天性率真 内心倔强
黄庭坚为后世留下了2000多首诗词。读其诗想见其为人。从他的诗文中,我们能清晰地感知一个有思想、不落俗、性格鲜明的文人黄庭坚。
三岁看老。黄庭坚青少年时所作的三首诗最能体现其天性。七岁时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以悠然自得的“牧童”为意象,直抒胸臆,表达思想,展露真情。八岁时所作《送人赴举》诗:“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直至明君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一个“谪”字,表达的是自信自负。二十三岁出仕之前所作《清明》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表达诗人对入仕后的人生思考,奠定了他此后人生哲学持节与超越交融的主基调。
黄庭坚入仕后,率真性情常常表现为恃才傲物、不同流俗,因而屡屡得罪权贵。二十三岁时他刚到叶县任职,就因为没有准时报到,受到三朝重臣富弼的责罚。三十九岁在德州德平镇任上又得罪了德州通判赵挺之,多年后遭到报复。在编修《神宗实录》时,由于坚持史家“直笔”传统,客观记录历史,新党掌权后从中摘出千余条内容,控告他诬蔑影射宋神宗。面对高压,黄庭坚却坚持“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客观记录。面对“铁龙爪”文字狱,他始终“凡有问,皆直辞以对”。
客观公允 理性包容
黄庭坚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新旧党争激烈的特殊时期。黄庭坚属于司马光、苏轼的旧党。旧党上台后,对新党政策全盘否定,对王安石本人也全盘否定。但黄庭坚没有人云亦云,他能够比较客观地去评价变法和王安石本人。在其所作的《神宗皇帝挽词》中有对变法的肯定:“钓筑收贤辅,天人与圣能。辉光唐六典,度越汉中兴。”在《跋王荆公禅简》中有对王安石的肯定:“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黄庭坚对王安石的书法艺术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
黄庭坚还对党争中以人划线的做法表达不同意见。《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第四首云:“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借西周的历史,说明政策可以有不同,重要的是出于公心,摒弃党派门户之见,唯贤才是举。其客观理性,可见一斑。
淡泊平和 随遇而安
黄庭坚推崇“超世而不避世”的思想,既有儒家济世理想,又具道家旷达。青年时代赴京应试,众人皆传其必中榜首,揭榜时他却名落孙山。同窗痛哭流涕,唯独他“自饮其酒,饮罢观榜,毫无沮丧”,被赞性格坚强沉稳。黄庭坚晚年屡遭贬谪,依旧处变不惊,乐观豁达。第一次被贬的诏令下来后,左右的人都哭起来,而黄庭坚神色自若,倒头便睡。亲朋好友担心他想不开,前来慰问,黄庭坚笑答:“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处,无不可寄此一梦者。”
被贬黔州时,他买田种菜,经营居室,寄情山水,泼墨挥毫,自我调节。他办私塾授课讲学,“日为之讲一大经一小经,夜与说老杜诗”,将逆境转化为传播文化的机遇。在宜州最后的岁月里,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用三文钱买的鸡毛笔为朋友写跋,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将困顿生活过成了诗。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黄庭坚创作不辍,诗词写作和书法创作均达到新高度。诗歌写作上实践“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主张,佳作不断;书法创作则最终形成“中宫收紧、四缘发散”的幅射式书法这一崭新的结字方法,流传后世的书法珍品《砥柱铭卷》《松风阁》《寒山子庞居士诗》等都是贬谪期间所作。
孝亲爱友 重情重义
黄庭坚重情重义,苏轼赞叹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他的孝行被载入《二十四孝》,名为“涤亲溺器”。虽官至从五品,他仍坚持每日为母亲清洗便桶,并说孝敬父母是我的本分之事,无论我是否当官,都心甘情愿为了母亲的健康而去服侍她。母亲去世后,他日夜守候在墓旁,哀伤恸哭,其孝心感动了族人与乡邻。
他对友情也十分珍惜。苏轼入狱时,他奔走营救;苏轼被贬海南,他仍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恭敬地作揖施礼。秦观去世后,他写《千秋岁》悼念,词中“波涛万顷珠沉海”感人至深。流放途中偶遇秦观灵柩,他握着秦观之子秦湛的手痛哭,赠银二十两助办丧事。
黄庭坚的许多诗作都是写给友人的,他把诗当成日常往来的书信,共同分享生活中的欢乐与悲哀,“次韵、和答、有赠、有怀、寄”频繁出现在黄庭坚的诗中。略举三首为例。《次韵裴仲谋同年》是写给好友的和诗:“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氈。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夏日梦伯兄寄江南》是写给兄弟的诗:“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鹿养茸。几度白沙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搘筇。”《寄黄几复》是写给同乡好友的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这些诗都饱含了浓浓的友情、乡情、手足情。在贬谪期间,他与当地友人诗酒唱和,互相扶持,体现出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挚。
黄庭坚生前曾倡导写诗做人要“不俗”,他说:“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人格修养,必然利欲熏心,染上俗气——黄庭坚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不俗”。
去世后,黄庭坚谥为“文节”。九百多年过去,今天的我们仍能从他的诗文、书法中感受到那份外柔内刚、超凡不俗的凛凛文人风骨。
黄植群
(《黄庭坚:“不俗文人”山谷翁》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