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我们看到小动物,经常会夹着嗓子发出“咪咪~”“喵喵~”等石矶娘娘般的“夹子音”。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实际上,这样的“夹子音”会经常出现在与小孩子的沟通中。当我们和婴儿说话时,会不自觉地变声,语调轻柔可爱,语速放慢,发音清晰,词汇简单……这种说话方式,早在20世纪就成了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他们给这种语言起了个专业名字——儿向语。
和小孩子一样,小猫、小狗对“夹子音”也是毫无抵抗力。它们会因为听到“夹子音”而瞬间变得活跃起来,用各种萌态可掬的动作回应主人,这种深度的情感链接让人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哪怕隔着屏幕看到小动物,也会引发我们的“宠向语”,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大脑对“可爱”事物的天然反应。小孩和小动物萌态十足的模样能瞬间激发成人深藏在心底的照顾本能。照顾者们的大脑会对这些需要照顾的信号非常敏感,检测到这些线索后,眶额叶皮层等关键脑区会被激活。这一系列的前意识神经反应会导致照顾者的直觉养育行为,于是,就会不自觉地共情这些还不会像大人一样说话的小家伙,开始模仿他们的声音和表情,并建立眼神和情感交流。
所以,我们作为这个世界上同样可爱的一员,请尽情表达自己的善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