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彭林元
“各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工业废物,我们是产业链条的最后一环,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7月,一辆辆满载危险废物的专用货车驶入位于黔南高新区的贵州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蒋尧兵向记者介绍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及重要作用。
据介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会产生两种固体废物,一种是如粉煤灰、赤泥、废石膏等一般固体废物,另一种是如废盐、废有机溶剂、废酸、废碱、实验室废物等危险废物,后者通常具备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一种或多种危险特性,其收集运输及处置需要具备专业资质。
“企业2020年就首次获取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但危废来料种类纷繁复杂,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根据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拓宽危废代码和处置工艺。”
蒋尧兵说,生活中常见的纽扣电池、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机油以及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实验室里的废药剂等都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危险废物有46大类,星河环境技术公司目前能处理其中的45大类。
在星河环境技术公司,危废来料入场后,根据危废信息先分类暂存于丙类、乙类、甲类、剧毒库等不同仓库,暂存期间由企业技术部通过检测分析,根据检测数据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再送到各个车间进行处理,现有焚烧、物化、资源化利用和填埋等四种处置方式。
具有可燃性的危废可通过焚烧处理,废水、废液等不可燃的危废进行物化处理,具有资源化属性的废物则提取有价组分。危废焚烧、物化、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炉渣、污泥等二次废物,仍需要通过填埋进行兜底处置。
“危废填埋场,是‘兜底’中的‘兜底’。”顺着蒋尧兵手指望去,记者看到厂区内一个覆有巨大黑色厚膜的填埋场,绵延数百米。“这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柔性填埋场,库容有200万立方米,符合柔填要求的危废都会进入填埋场。”
为了强化“兜底”能力,在贵州省环境保护基金的支持下,星河环境分四期建设10.7万立方米库容刚性填埋场项目,一、二期已建成,三期将于近期完工。
“有了‘兜底’的安全去处,危险废物处置难题得以解决,上游工业企业才能安心生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兵发介绍,作为贵州省重点项目,星河环境目前已获得19.8万吨危险废物处置资质,每年为超300家企业处理危废13万吨左右,年产值近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