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云柯 孟紫薇
通州区“运河上的通州”文博季于5月19日启动,全区144处文博空间全面开放运营。如今正值暑期,文博季进一步迎来观展热潮,大运河博物馆殷商特展前排起长队,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人头攒动,就连宋庄艺术博物馆前的咖啡厅也是一座难求。
这些特色文博空间,既有穿越时空的“看·见殷商”大展,也有珍藏运河千年记忆的通州博物馆文化新展,还有宋庄艺术小镇以声音、老电话、珐琅艺术为主题的小而精博物馆集群,既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洋溢着古今生活中的浓浓烟火气。
观众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内沉浸式观展。
大运河博物馆暑期迎来“看·见殷商”观展热潮。
“运河小小宣传员”在通州区博物馆讲解。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殷商特展带火“青铜记忆”
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以后,凭借“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一跃成为文博界顶流,154万人次到此探秘古蜀文明。今年5月,随着2025年大展“看·见殷商”的开放,“运河之舟”再次迎来观展热潮。
如今3个月过去,要问“看·见殷商”展还火不火,在网上看大家分享的帖子就能得出答案:“殷商展周末别来,两个小时进不去。”“特意挑工作日来看,门外不排队,但在展柜前等一个正面拍摄角度,也挺不容易。”“第二次走进殷商展,观展感受大不相同,能够更深刻了解商朝时期的不同文化,值得反复观赏回味。”
走进特展展厅,憨态可掬的牛尊、精美灵动的鸮尊……一件件泛着铜绿的文物,无声诉说着3000多年前的故事。“去年特地去了一趟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在里面逛了7个小时不舍得出来。这次在北京也能看到殷商文物,自然不能错过,而且现场听了专家讲解,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干货。”大学生孙媛说。
展览的热度还延伸到了大运河博物馆内的运河书屋。货架上摆满了“殷商”主题文创:亚长牛尊造型的干发帽、青铜器元素的冰箱贴、三星堆系列盲盒……这些源自数千年前文物造型的创意设计,被赋予了日常生活的趣味功能,让“国宝”走进千家万户。
“这个展览展期很长,从5月一直到10月,但大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手里攥着一袋文创产品的游客刘女士说,“我们看完展就来这里选购,一口气买了六七件。”另一位游客黄女士则坦言,展品的独特魅力让她忍不住“剁手”:“这些文物本来就很可爱,丑萌丑萌的,我拍了好多照片。出来看到文创还原得这么精致,就忍不住想带回家。”
为迎合暑期亲子游客的喜好,运河书屋还推出了解暑好吃的“鸮鸮雪糕”。这款以鸮尊为原型的冰棍,不仅能解暑,还能让孩子在品尝间了解文物知识。纪念册盖章区同样人气高涨,29款不同造型的印章,吸引孩子们盖章打卡。
“这次配合殷商展,我们特别推出了青铜器冰箱贴、盲盒,还有香囊、药香、香皂等产品。”运河书屋店员赵雨晴介绍,“希望大家在观展之外,还能把这份‘青铜记忆’带回家。”
小宣传员讲活通州历史
相比大运河博物馆,通州区博物馆的展览更聚焦通州本土文化。今年5月13日完成升级改造后,博物馆全新亮相,一次性展出了189件文物,其中100多件是首次亮相。
“这座铜钟高1.7米、口径1.1米、重1.75吨,铸造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博物馆二进院的门口,记者见到了来自通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刘飞鸿,她身披“运河小小宣传员”红色讲解带,戴着连接扩音器的耳机,正讲解着眼前的通州区博物馆“镇馆之宝”——宝光寺铜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聆听。
自三年级担任“运河小小宣传员”以来,刘飞鸿已从事文化志愿服务两年时间。期间,她的足迹遍布燃灯塔景区、大运河博物馆、通州区博物馆、城市绿心公园等多个文化场所。“通过讲解工作,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接触过的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作为通州人我感到特别自豪。讲解过程中接触到的各种人和事,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刘飞鸿说。
通州区博物馆原党支部书记、通州大运河文史专家任德永告诉记者,暑假期间,博物馆迎来了不少中小学生,不仅有成群结队来参观的团队,还有小小志愿者来博物馆服务。他们在讲解、读书或者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就得到了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就比如这座宝光寺铜钟,在钟的上方有一对蒲牢,五爪造型刚劲有力,承担起近两吨重的钟体,既具艺术美感又充满力量感。学生志愿者掌握这些知识后,不论是和家人同学交流,还是自己写文章,都很有帮助。
在通州区博物馆,像铜钟这样的珍贵文物还有很多,不少令观众眼前一亮,激发了很多通州人对本地文化的探索热情。例如陈列在宝光寺铜钟北侧展室的军粮经纪密符扇,其白色扇面上画有100种神秘符号,是漕运时期核验漕粮的专用密符。其中符名为“通州”的符形为两个“十”字并列在一起,其背后的含义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说是代表通州过去漕运的土坝和石坝,也有说是代表通州的新城和旧城。
改造后的通州区博物馆也进一步更新了展陈方式,将漕运文化作为展览主轴,贯穿先秦、西汉、金代、明清等各个历史朝代,让观众更容易学习和了解漕运在通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
在宋庄“听音赏石”长知识
“磨剪子嘞,戗菜刀”“沙口儿的甜,沙凌凌的瓤儿,包圆儿的西瓜哎——”走进宋庄的声音艺术博物馆“老北京声活”展区,一棵由枣树、榆树、柿子树、海棠树四种北京常见树木木材钉成的装饰树下,观众正坐在小马扎上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北京的声音。灰色的墙壁、天井透下的自然光,衬着鸽哨声、游商响器声、吆喝声,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四合院生活图景。
“现在想喝饮料会叫外卖,过去是在家听小贩吆喝,然后分辨是哪种零食,再去购买。”家住通州的小学生瑶瑶观看展览后开心地说。一旁,小伙伴菲菲说:“我比较喜欢过年的鞭炮声,让我想到了课本中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老北京的生活。”
在“自然声态”展区,黑暗的房间里播放着非洲的独特声音:昆虫嘶鸣、狮子捕猎、大象迁徙、角马发出警告……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非洲草原,沉浸式体验自然之声的丰富与震撼。语音区还原了新疆古代语言;“竹灵乐语”区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竹乐器,其中不少已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声音在博物馆不仅能用耳朵听,还能用眼睛“看”。在“声音是什么”展区,观众可以通过沙子、水流等介质感受声波的变化,理解声音是如何发出、传播和被接收的。“这些互动装置设计巧妙,让声波直观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在玩中就学了物理知识。”家长张女士说。
不远处的巴林石博物馆,讲解员身着民族服饰,热情地向观众介绍产自内蒙古的巴林石。“这块1米高的元代巴林石是我们的镇馆之宝,集绿冻、紫云、鱼籽冻等诸多罕见花纹于一身。牧民常向石头上泼盐水,供马儿舔食补充盐分,至今没有开裂,手感十分润泽。”
地下一层,栩栩如生的豹子、融合现代感的金刚、颇具古韵的林中山景等上百件精品石雕映入眼帘,令人感叹“中国四大名石”巴林石的魅力。参观结束后,游客还在门票空白处盖上博物馆专属的巴林石印章。当天,有不少大学生和约20名美术专业的艺考生前来打卡。
上一篇:通州五处地铁站完成接驳优化
下一篇:驭“数”而进,玄武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