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孙柳
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几部电台。它们的金属外壳上,累累弹痕与磨损印记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烽火;旋钮上,褪色的日文标识若隐若现。
“这些都是当年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展馆讲解负责人介绍,“一同缴获的还有大批战马、枪支等物资。这些装备不仅壮大了八路军的实力,也为后来大青山骑兵支队的组建‘出了力’。”
大青山地处内蒙古中西部,是阴山山脉的中段,前方是著名的土默川平原——一片广阔肥沃的米粮川。横贯土默川的平绥铁路,更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纽带。这片土地,在抗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93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八路军120师派出一支主力部队挺进绥蒙地区,肩负起开辟绥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大青山支队一路前进,一路战斗。历经约半年的艰苦奋战,他们相继开辟了绥中、绥西、绥南游击区,初步建立起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夏天,基于大青山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对敌斗争的实际需要,参谋长姚喆果断决定组建骑兵。他一边从战场上缴获敌军的战马,一边号召群众踊跃捐马。很快,一支精锐的骑兵队伍组建完成,在华北战场上屡建奇功。
在环境艰苦、供给匮乏的条件下,骑兵支队坚持在大青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9月至1940年1月间,他们与日伪军交战120余次。这支骑兵不仅行动迅捷,更以出奇制胜著称。日军对大青山支队日益增长的威胁深感不安,遂决定发动大规模“扫荡”。1942年秋,日军调集3万余人,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扫荡”。
战斗中,在当地群众的鼎力相助下,骑兵支队迅速摸清地形。姚喆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率部队巧妙迂回至日军后方,发动突袭并果断切断其补给线。他们昼伏夜出,神出鬼没,战士们甚至换上牧民服装,伪装成普通百姓与敌人周旋。
尽管日军在兵力与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在骑兵灵活多变的打击下,其“扫荡”计划终陷困境。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骑兵支队的威名,也因此远扬。
如今,当年浴血奋战过的枪支、马鞍安然静卧于展柜之中,而它们曾誓死守护的山河早已焕发勃勃生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荣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放眼土默川平原,农田如绿毯般铺展,特色民宿成为全国游客避暑纳凉的热门之选。
当革命旧址的冲锋号角化作乡村振兴的奋进鼓点,土默川的各族群众正以这片丰饶的土地和红色旅游的热度证明:这方被热血浸透的沃土,必将代代收获和平与繁荣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