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暑假,一场跨越4960公里的红色研学活动串联起上海与喀什两地的师生。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国门,沪喀学子共同踏上了这段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之旅。此次活动由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主办,依托沪喀多所高校与教育部门的协同支持,涵盖沪喀两地大中小学的师生,旨在通过实践探访、主题研讨和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红色足迹:从黄浦江畔的石库门到帕米尔高原的最高国门
此次研学活动紧扣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主题。在活动发起者、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宗祥的带领下,沪喀两地师生分别在上海、喀什、西安、延安等地开展交流。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模式,活动将来自不同学段的学生跨地区、跨学科地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围绕红色精神和援疆故事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增强共同认知,凝聚爱国情怀。
研学团队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合影留念,在红其拉甫国门前致敬祖国。在这些历史地标前,学生们感悟到红色基因的力量,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沪喀学子在中共一大会址前合影留念
沪喀学子在最高国门红其拉甫国门致敬祖国
沪喀学子双向交流:以青春之力架起协同发展之桥
对喀什的学生而言,上海之行是“触摸现代文明、汲取发展智慧”的过程。喀什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苏比努尔·赫克木在参观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时深受启发,他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推动当地林果业发展。上海城建学院的龚慧恩则在喀什古城的烫画工坊体验传统文化时,深刻感受到“文化根脉”的力量,并计划将“非遗+电商”模式引入学校,帮助传统手工艺品打开更多市场。
精神洗礼:一场“行走的思政课”淬炼初心
7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师生们遭遇了泥石流阻路的突发状况。等待期间,附近村落的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居民以及公路抢险队伍及时送来热汤、热粥、热水等。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潘景表示,这次亲身经历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谊化作掌心的温度,成为比任何红色景点打卡都更深刻的成长印记。
阿克陶县居民自发为滞留群众送来热水
教育援疆再谱新篇:以研学为引延续沪喀教育协作火种
在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大楼里,沪喀两地师生认真参观了“申情无限 大爱兴疆”上海援疆工作纪实展,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喀什地区地委副书记孟庆源详细介绍了上海援疆在文化润疆、产业强疆、“组团式”教育医疗援疆等各方面作出的重大努力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谈到:“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 周年,上海对口支援喀什15年。15年间,上海通过产业扶持、教育提升、民生改善等多维举措,为喀什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注入强劲动能。”他指出,自教育援疆启动以来,上海的优质资源不断向喀什流动,而此次“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的研学活动通过“学生双向走”,将短期交流转化为长期联结,让教育援疆有了更鲜活的互动,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意义。他对沪喀学子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勉励大家要珍惜时代机遇,在交流互鉴中增进了解、深化情谊,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同谱写沪喀合作新篇章。
孟庆源勉励师生为援疆贡献力量
沪喀学子参观“申情无限 大爱兴疆”上海援疆工作纪实展
此次研学是上海“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更是“输血+造血”模式的生动延伸。这种“以学促研、以研促帮”的闭环模式,让教育援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
沪喀学子在前指合影留念
原标题:《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沪喀学子共赴红色研学之约》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