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刘 洁
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家风家学的重要表现形态,对于家族的生存延续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所谓家训,一般是家族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制定规范等方式,以传承弘扬优秀道德品质、坚守正确行为准则为宗旨,用以培养后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留下的文献或口头训示。家训不仅有利于个体成长,更能达到收家聚族、绵延长远的作用。家训有多种表现形式,诸如家规、家诫、家范、家法、劝子诗等,充分体现了立德立人的教育作用。
“亲”“清”分明的为官原则
古代官员之间常因血缘、地缘、学缘等因素,形成亲密的关系,极易出现任人唯亲、以权谋私的现象,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家训虽然是为家族服务的,但它的根本意义是对家族子孙人格的督促完善。
被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盛赞“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的大儒范仲淹,就极为看重“亲”“清”之分。他在《告诸子及弟侄》一文中说道:“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范仲淹在这里不仅提到官员要注意办事态度,还应保持好官员之间尊重平等的关系,这有助于官场的公正和廉洁。他告诫家人为官时不能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取私利,更不能纵容亲友在自己管辖范围内从事买卖活动。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又写道:“汝等但小心,有乡曲之誉,可以理民,可以守廉者,方敢奏荐。”宋代有荫补制,以范仲淹的政治地位,本可以直接为家中子弟申请官职,但是他对为官品行要求十分严格,即便是自家子侄,也不能狐假虎威。范仲淹提出,必须有治理百姓之才能,有廉洁奉公之操守,才足以为官主政。范仲淹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理想贯彻到行事的方方面面,也落实到家风上。
廉洁守正的道德操守
自汉代以来,士人大多受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追求“君子”的道德境界。宋代赵鼎在《家训笔录》中有言:“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赵鼎认为,在官场上,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和性格也各不相同,但是廉洁和勤奋,确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这是为官的基本素质。
包拯,因其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的形象被誉为“包青天”。他不仅自身廉洁奉公,还立下了严格的家训,以告诫后世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没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者,非吾子孙。”包拯要求,如果后代子孙在为官过程中有贪污腐败的行为,他们将不被允许回到家乡,死后也不能葬入家族的墓地。如果不遵守这一家训,那么他们就不被视为包家子孙。这种警示类家训既体现了包拯对廉洁从政的极高要求,也显示了他对家族荣誉的深切关怀。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就规定:“子孙倘有出仕者,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在古代传统宗法制度下,家族是社会的基石,除名家谱、不入祠堂,意味着社会身份的丧失、名誉的严重受损以及后代的蒙羞,是一种极为严厉的惩罚。
元代贡士濬曾作“忠孝廉谨”四首箴言,后成为宣城贡氏家训,影响深远。其《忠箴》言:“曰廉与谨,守而勿欺。疾风劲草,尚矢厥辞。”其《孝箴》言:“廉不辱亲,敬不亏体。养如曾参,庶几无愧。”其《廉箴》言:“事君洁己,事亲洁心。物欲不留,令德采深。” 其《谨箴》言:“入孝出悌,惟信勿离。居官夜政,勤以辅之。”这些箴言无一例外强调了廉洁勤俭的重要性。正如他为居室“南漪堂”所作的堂铭:“惟忠资孝廉以修己,恭谨力行由敬而始。”他倡导内在美德的修己,也强调外用社会的力行,两者结合,明体达用,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进。
克勤克俭的持身准则
中国传统就有“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观念,古代士人追求的逐层递进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就体现了家国同构的心理机制。士人将家庭与国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所以他们的家训包容性极强,包括治人、治家、治国等多个序列层级的内涵。
宋代大儒吕祖谦在《家范》中特别设立了“官箴”部分,立下26条禁令,如“法外受俸”“多量俸米”“通家往还”“受所部送馈及赴会”等,几乎全部围绕“廉”字展开。其中还包含了其伯祖吕本中《舍人官箴》的内容。吕本中将当官要旨总结为“清”“慎”“勤”三者,从正面规定了“好官”的持身标准。他还具体阐述了持身谨慎的重要性:“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不为矣。”这是说为官者在面对财事时,如果一开始没有守住底线,以后就会怀有侥幸心态,行事越发没有约束,以至于悔之晚矣。
常言道:俭能养廉。清代学者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也提到俭与廉的关系:“俭则寡欲,可以保身;俭则安贫,可以立品。居官俭则能养廉,服贾俭则能致富。”朱柏庐认为对于担任公职的人来说,节俭是保持廉洁自律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语重心长的规劝,还是严苛的训诫,都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廉洁从政的极高追求和对家族、社会的深切责任。传统家训不仅是家族子孙的文化导向,也是家族的立身之本,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其中的廉洁文化,不仅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公职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促进健康家风、世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