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科技+医术:给心脏“换扇新门”
市三医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又迈出创新性一步
“现在胸口不闷了,走路也不喘了,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内,73岁的王爷爷拉着刘汉雄主任医师的手不住道谢。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这位老人还因心脏瓣膜病濒临心力衰竭,命悬一线。是刘汉雄团队通过“科技+医术”为他的心脏换了一扇新“门”,让他从此走出危险。
煎熬:心脏“阀门”失灵
8个多月前,王爷爷毫无征兆地出现左侧心前区疼痛,但他并未在意。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5个月前,即使只是轻微活动,他也会感到心慌气短。在当地医院就诊后,王爷爷被确诊为“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经过治疗,王爷爷的症状暂时缓解,但自行停药后,不适症状卷土重来。为寻求根治之法,他辗转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入院后的全面检查令人揪心:心脏彩超显示,王爷爷全心增大,主动脉明显增宽,主动脉瓣反流达到重度,同时合并中度二尖瓣反流、轻—中度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压升高、少量心包积液以及心脏舒张功能降低,另外,冠脉造影还提示他的前降支存在50%狭窄。
而这一系列病症的“罪魁祸首”,正是那扇“关不严的心脏大门”:主动脉瓣。由于瓣膜无法紧密闭合,血液大量“倒灌”,导致心脏负荷持续加重,若不及时干预,心力衰竭甚至猝死随时可能发生。
高难:微创“换门术”
面对王爷爷复杂的病情,摆在医生面前的是一道难题:患者高龄,心脏结构严重受损,传统开胸换瓣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
经过多学科团队的反复讨论与缜密评估,心血管内科瓣膜团队决定采用国际领先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但微创介入治疗仍面临难题——王爷爷的股动脉路径狭窄迂曲,血管入路条件极其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团队和患者、家属沟通后,决定创新性选用“经股入路带定位键的主动脉瓣反流专用瓣膜”系统。
“这个带定位键的瓣膜就像给新‘大门’安装了精准导航,能在释放过程中稳稳锚定,有效避免瓣膜移位或影响冠状动脉开口的风险。”手术主刀医生刘汉雄主任医师介绍说,“整个手术只需在大腿根部股动脉开一个微小切口就能完成,大大降低了创伤。”
手术当天,在刘汉雄的带领下,唐超副主任医师及叶滔、吴柄钢主治医师等团队成员全神贯注,成功将新瓣膜精准植入病变部位。术中超声即刻评估显示,原本中重度的反流几乎消失,心脏“大门”严丝合缝,血流恢复正常。
新生:改写银龄生活
术后,王爷爷恢复远超预期。困扰他许久的心慌、气短症状迅速缓解,心脏负担明显减轻。从卧床不起到能在病房自如走动,从胸闷难耐到呼吸顺畅,他感慨说,这场微创“换门术”真实改写了他的老年生活质量。
“手术的成功不仅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心衰恶化和猝死风险。”刘汉雄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市三医院在复杂心血管疾病微创治疗领域又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可以守护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
李诗敏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下一篇: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 四川这样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