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张玉胜
减速版蹦极台上,绳索缓缓下滑,不再是自由落体式的惊叫现场;爬山自动扶梯上,游客谈笑风生,仅需20分钟便轻松登顶;水深不足1米的漂流区里,年轻人“躺平”在水面,随波逐流……眼下,年轻人的社交平台上,一场以“窝囊”为名的旅游潮流正悄然兴起。
曾几何时,旅行是勇气的代名词。悬崖跳水要挑战失重极限,徒步登山需征服海拔高度,湍急漂流考验着人类与自然的对抗。但在当下被戏称为“窝囊旅游”三件套的“窝囊蹦极”“窝囊爬山”“窝囊漂流”中,旅游者却完全没有这种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刺激和惊恐,而是呈现出飘然、轻松与“躺平”状态,这也不失为一种顺其自然和随心所欲的休闲体验。
名曰“窝囊”,实则是带有自嘲式的愉悦与快感。用年轻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又怂又爽”“窝在山水里,神游天地间”“好窝囊但好喜欢”……由此解读,“窝囊旅游”走红,实质上是恰好满足了年轻人对“悦己”“放松”“反差”的消费需求,让游客拥有“被自然怀抱”的温柔体验,这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生活态度。相较于传统旅游,这种“窝囊”反倒有种新潮感,或可被视为一种“反向旅游”。
回望旅游观念的变迁,可称得上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发展史,它与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观念、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等密切相关。从“奢侈品”到“刚需”,从“打卡式”到“沉浸式”,从“集体行动”到“个性表达”,旅游观念的迭代折射出中国社会数十年的深刻转型。而最为突出的变化,就是由“看风景”到“找自己”,旅游成为自我探索和文化认同的载体。
当代年轻人成长于网络时代,是追逐网络潮流的主要人群,他们热衷于第一时间分享、追随新鲜事物,也更加注重自我、独立和个性。“窝囊旅游”是自带话题性的旅游创意,具有轻松体验与情绪价值的两大特征,通过降低体力消耗,让旅游由征服自然转变为与自然和解。同时,通过“窝囊”方式释放压力,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形成“重在参与,舒服就行”的标签,不仅解压,而且能获得极强的社交认同感。
“窝囊旅游”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行业术语,而是结合现实语境、旨在强调慢节奏、深体验、在地化、非功利性的新型旅游方式,对破解当前旅游市场同质化问题或具独特价值。“窝囊”项目作为适应市场的新尝试,体现了景区对游客细微需求的敏锐捕捉与满足,迎合了游客个性化诉求,也聚集了大量人气。破解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亟须通过差异化策略来突破,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域及兴趣偏好的游客群体进行细分,定制特色线路。
“窝囊旅游”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当景区从“资源占有者”转变为“情绪生产者”,当旅行体验从“地理移动”升维为“心灵共振”,文旅产业正在持续转型升级。
上一篇:传统家训中蕴含的廉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