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广东阳江发布
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登陆前,阳东三年来倾力打造的“小网格”成功掀起“大效应”。
7月20日,正值“韦帕”逐步逼近,阳东区委组织部及时发出一封《擎旗冲锋防风汛 齐心聚力护民生》的“公开信”,呼吁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依托“党建网格+”一呼百应的传导机制,5000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迅速集结成一支“防风铁军”,冲锋在防灾抗灾救灾最前线。
一场强热带风暴安然“落幕”,背后涌动的数千份担当,源自阳东一贯坚持以党建引领科学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新”引擎。
新的治理模式、新的联建机制、新的工作方法,由表及里地加深了基层治理网络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有机联结,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全新格局。
近年来,阳东聚焦人、财、物等核心要素,从治理效能、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强化“常联系、多见面”动态内核,以机制化创新和系统化提升加快打造“善治密码”,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网格+” 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防御“韦帕”的号令一经发出,阳东区的689个“小网格”瞬时被“激活”。这头,北惯镇利屋村的网格员正走街串巷,顶着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向村民宣传防风防汛知识;另一头,东平镇的网格员弯腰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争分夺秒转移重点区域群众……一道道坚定的“逆行”身影,交织成这个夏日雨季里的最美风景。
“这是我们创新构建‘网治小大事’治理模式取得的良好实践效能。”阳东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基层治理存在职责不清、响应滞后、服务碎片化等问题,阳东通过推动基层治理从“条块分割”向“全域统筹”转变,将基层治理难点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支点。
具体而言,一是精准设置党建网格。统筹村(社区)原有的党建、政法综治、社会工作、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全面理顺网格交叉重叠问题。按照“属地管理、规模适度、多元合一”原则,将全区181个村(社区)科学划分为689个治理单元,作为基层治理“最小单元”。在网格中建立“网格长+网格指导员+网格员+驻格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网格小组,明确网格员职责清单和30项工作任务,建立网格事项准入机制,实现“一网统管、全域覆盖”。
二是创新网格组织架构。在城区8个社区组建“大党委”,吸纳120余名驻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等领域党员担任兼职委员,建立联席会议等5项运行机制,凝聚多元治理合力。着眼于有物业小区、开放式住宅小区等不同治理情形,大力推广社区党组织联建物业小区、领建无物业小区、促建物业管理委员会的“三建”工作模式,推动社区党组织与物业企业、业委会协同共治。
三是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组织32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组建8支志愿服务类别鲜明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创新设立32人专职民生诉求网格员队伍,持续壮大社区治理队伍。全域推广“党群积分制”,建成23个“扬光党群驿站”,打造“群众议事亭”“民生回廊”“一家亲服务中心”等17个议事协商平台,推动治理服务向群众家门口延伸,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深化“三共建”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早在2021年12月,阳东已积极开展“三共建”工作,以党建引领搭建“议事、服务、发展”三大平台,推动基层党组织同向发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年后,“头号工程”的东风吹来,“三共建”党建联建共建机制迎来进一步深化。
针对乡村发展不平衡,人才、资金、技术等核心要素不足的问题,阳东结合区领导干部挂镇包村工作安排,统筹推动全区91个机关党组织、198个两新组织党组织、11个镇157个行政村在乡村振兴平台融合共建,构建起城乡资源互补、要素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实施路径上,首先是搭建互惠共赢的议事平台。建立三类党组织教育培训资源“五共享”、组织生活“六共同”、共建共享“十个一”行动机制,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政策资源丰富、两新党组织人才资金富集、农村党组织贴近生产一线的独特优势。截至目前,阳东累计组织开展超过3000场共建活动,推动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联动效应,破解一批农业农村发展难题。
其次,搭建资源下沉的服务平台。依托“三共建”资源力量,阳东邀请高校专家、企业家、农技人才,共开展电商、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等培训160多期,为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同时,建立结对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引导一批退役军人、企业家和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到农村干事创业,“智”撑乡村未来发展。其间,还举办驻镇帮扶建设项目竞争性资源配置擂台赛、“三共建”十大优秀实践案例擂台赛等活动,推动镇村在比学赶超中充实发展“技能包”。
重中之重的是,打造产业融合的发展平台。阳东通过三类党组织协同发力,整合利用村集体积累资金、政府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探索推行资源整合再发包、资产参股经营、物业出租、成立村集体企业等发展模式,推动各镇村涌现“小渔围为大渔围”的整合风,实现全区发包均价由350元/亩提升到1200元/亩。
在典型镇东平镇,阳东还引进企业、协会投入资金,与乡镇共同打造允泊百美村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建设项目。在北惯镇,三宝垌村成立了村企——粤宝环保工程公司,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60多万元。通过联合培育“大八瓜咸”“藤香王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三共建”谱写了一篇篇阳东村民与村集体实现双增收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书记面对面”激发干部担当新动能
“如何与最基层进一步接触,做好四下基层工作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出实效?”2022年8月,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将探索搭建“书记圈”新型交流平台的任务交给组织部门。同年10月6日,那龙镇那顿村举办首场“书记面对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活动。这是阳东首次将传统会议室“搬”到乡村竹林,在绿美乡野间碰撞发展新路子。
李坤表示,针对个别镇村党组织书记工作落得不实、抓得不牢、推得不快等问题,阳东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面对面”交流平台,以“问题共商、思路共谋、发展共促”为导向,着力锻造敢担当、善作为的“头雁”队伍,通过“靶向发力破题、精准把脉施策、抓实成果转化”层层发力,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献良方、促实效、见真章。
近年来,阳东坚持“一镇一主题”精准选题策略,围绕“百千万工程”实施、农村“三资”盘活、特色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聚焦镇村发展痛点、堵点,累计开展14期“书记面对面”活动。其间,组织区、镇、村三级党组织书记300余人次,深入村社企业、田间地头、党群服务阵地等一线开展实地调研,精准梳理出闲置资源利用效能低、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弱、农文旅融合发展不足等26个制约乡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推动书记队伍汲取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合闲置土地提高流转价值、村企联合破解村集体产业运营不善等举措,一系列“小切口撬动大变化”的工作思路落到实处,激起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书记面对面”是一场智慧的碰撞,充实关键“智囊团”尤为重要。阳东区委组织部牵头邀请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民政等业务部门,以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等专业力量参与活动,通过现场交流、案例剖析、经验分享等方式,为镇村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累计提出73条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政策技术建议,推动塘坪镇以项目合建方式打造“湖羊小镇”、那龙镇亨垌村“土地信用中心”等一批典型案例落地见效,成为可复制推广的“阳东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面对面发出的声音“有回响”,阳东构建“梳理—交办—落实—反馈”全链条跟踪问效机制,在每期活动结束后,组织部门会及时汇总梳理各方发言内容,累计形成了135条具体任务清单。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定期调度、实地督查、专项通报等方式,对这张“会面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在阳东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班子先后听取了红丰镇塘围村、新洲镇东安村等40个村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现场协调解决任务清单落实过程中的难题。迄今,成功推动大沟镇新型渔光互补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园、东城镇新能源汽车产业城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项目落地。